Image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020本科生毕业展

2020-10-02

前言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020届本科生优秀毕业设计线上展览如期而至。本次展览包含了7份毕业设计,由8位老师指导、9位学生完成,以论文、设计,或二者兼而有之的形式呈现,囊括了建筑设计、建筑技术、城乡规划等多个方向。在这些作品中,有的聚焦于历史城区的当代复兴,有的致力于为设计带来认知方式上的革新,有的关注于特定功能空间环境要素的再评判。这些课题作为学生本科能力与学识积累的集中展示,体现了过硬的探究与设计的能力和对历史、城市、人居等问题的关怀,对今后建筑学院学生应关注的方向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1 一城所系

作者:孙子荆(大五-建筑设计)

指导老师:韩孟臻

“威尼斯综合症(Venice Syndrome)”已成为历史保护的通病——多样性的表象下,存在着一种令人不安的千篇一律。历史街区和古迹在空间和业态上与现代城市割裂、“孤岛化”,已经成为了我国历史城市中的普遍现象。历史建控地带作为近年来开发投资的热点,五花八门的建筑实践和方法论也引发了大量争议。“历史主题公园”一定不是历史街区的最佳归宿,真正有意义的历史应是与时俱进的:能够在与平民百姓的互动中融入当代生活,以新的身份和意义“活”下来。

“网络”的控制是一种事半功倍的解决途径:一方面,网络让历史名城的结构特征持续存在,这一抽象结构相比具象、符号化的城墙或其它建筑形式更具适应性,能够随着时代的变迁获得新的意义。另一方面,能够延续千年的城市结构特征必然具备其持续存在的内在合理性,它联系着城市中各个重要节点,承载着城市公共生活,达到整体大于局部的效果。抽象网络控制下的建筑设计亦同,网格的抽象性和生长性给予了空间尺度和体量足够的自由度,使之能够适应当代的功能需求,并以合适的方式介入周边环境,生成舒适、宜人又具有历史意义的空间。

本设计针对成都旧城,提取旧城北偏东30°街坊肌理、环城水系、正南北轴线三套网格,在城市和建筑设计阶段,通过城市基因性网格的叠加呈现出多层次的空间和文化意义。

城市设计部分由朱晓东、孙子荆、梁淑莹合作完成

采访

1、毕业设计的体验会和之前课程设计有很大不同吗?

最主要的区别是16周的毕业设计相比低年级的课程设计更注重对问题的发现、聚焦和研究,也更加强调研究和设计的联系,其实是一个很好的思考和梳理自己本科期间设计关注点的机会。

2、过程之中心里感受是怎样的呢?

内心最深的感受是想念图书馆、建馆、台机以及期待返校。在设计上,最困难的其实是从发现问题开始保持思考和设计的连续性。

3、疫情会不会带来一些困难和影响?

会。没有对地段的亲身调研和体验,只能通过云端资料想象,必然有所局限;作息与家人不能同步,也是一个困难。

同时也有好的影响,比如线上的教学方式对设计汇报的要求更高,反复调整PPT的过程也是对设计思路的一次次反思和聚焦。此外,这里要特别感谢我的导师韩孟臻认真、负责、耐心的线上教学,韩老师确实在努力最小化疫情对教学的影响。

4、毕业设计结束以后回望整个过程,又有怎样的收获和感受呢?

16周的周期有足够的时间去做更全面深入的思考,所以对自己的成果会有更强的把握和认知。在答辩完听取老师们的意见后,深感可探究的议题还有很多,未来的路也很长。

2 为设计赋能的认知系统建构与实践

作者:文弘博(大五-建筑设计)

指导老师:周榕

我的毕设是一个建筑学研究的可视化系统。这个系统的提出时间比较早,但传统的图文结构在这种研究上局限性很大,尤其是知识之间的相关关系,很难通过文字表达。这导致了我们的研究案例很孤立,即工具限制了我们的学习和认知。所以我这个系统目的在于强调认知,而非简单的资料管理;它还包括其他的工具,比如时间轴、地理位置等。即是用一种更加直观的方式去回看我们的知识、去发现知识之间的潜在联系。这样,就可以很轻松地理解一个作品的时空背景和作品之间的关系。所有这些信息都是以结构的方式储存的。同时,个人的结构也可以引入到别人的结构中。

(Meta-Knew的主要界面,左侧是知识资源的显示区域,右上侧是虚拟画布,右下侧是工具栏,其他部分是全局工具(认知结构表达))

(另一种版面:图文结构表达)

采访

1、毕业设计的体验会和之前课程设计有很大不同吗?

毕业设计会比课程设计在心态上更轻松些,因为对于课设老师会谈到很多细节;而对于毕设,我的导师则更多谈到对于建筑学研究的理解,以及他对于系统的期望。相对来说我会更自由,但工作量会更大,因为项目是从零开始的,没有现成的工具可供参考。

2、过程之中心里感受是怎样的呢?

我做毕设的心路历程较为平常。等同于写代码和Ui,同时整理了一个巴西建筑师的学派历史分析。我认为应该以平静的心态做好每一件事,因为做设计、或者说做一个独立的项目很考验一个人的定力。答辩前我很紧张,因为自己做的不是一个传统的设计或者研究,但是也得到了老师们的关注和认可。现在我继续在这个项目上工作,希望能够形成一套完备的工具体系。

3、疫情会不会带来一些困难和影响?

疫情确实有影响,比如缺少台机,写代码会不太方便。

4、毕业设计结束以后回望整个过程,又有怎样的收获和感受呢?

收获则是通过 “肝”来修心。我希望通过引入更多别的领域的知识来加强建筑学本身,所以我对这个系统倾注了很多心血,比对课程设计更加在乎。系统正式开放之后,希望学弟学妹们来试用, 以提供我需要的用户的反馈。

3 彭楚文·脉

作者:欧俊杰,刘锦轩,朱婧文

(大四-规划-合作设计)

指导老师:于涛方,吴唯佳

本次毕业设计在汉文化的背景下,选取了江苏省徐州市驮蓝山-东洞山片区作为设计片区,从历史文化、山水格局与人居环境的角度切入,提出了汉文化复兴的城市设计策略:文化共生、山水共享与人群共融,并形成了以文化可见可感可创造为核心目标,活力之脉与生态之脉为骨架的城市设计结构。在此基础之上,我们三人分为驮蓝山片区、陶楼山片区与东洞山片区分别展开了深化的场地设计与建筑设计。

采访

1.毕业设计的体验会和之前课程设计有很大不同吗?

最大的不同在于将之前本科所有的知识整合了起来。如果说整个本科学习是一个从小尺度向大尺度跃进的过程,那么毕业设计就是一个从大尺度开始、向微观尺度深化的过程,因此需要用到从总体规划、城市设计、场地设计到建筑设计的所有知识。

2.过程之中心里感受是怎样的呢?

最迷茫的时期主要是从城市设计策略向空间设计过渡的阶段。一方面,对于场地的认知让我们有了一些应对的策略和思路,但是我们却花了很多时间来让这些策略空间化。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案例的学习与借鉴是远远不够的,对于城市规划中的关键问题构建起完整的逻辑体系和知识结构才是至关重要的。

3.疫情会不会带来一些困难和影响?

疫情给合作设计带来了非常巨大的困难,尤其是对方案的共同讨论和表达汇报。对于这一点,我要感谢我的两位队友,我们默契的合作使得整个毕业设计的过程效率与欢乐并存。

4.毕业设计结束以后回望整个过程,又有怎样的收获和感受呢?

我感到还有很多需要学习和历练的地方。对于一个总体的城市设计而言,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自洽,或者说是概念的纯化和从一而终。在几平方公里的总体层面提出的想法要一层层落到最后几百平米的建筑平面设计,这其中有许多走偏路的可能,很有可能这节课汇报的内容和上节课提出的想法截然不同,因此老师的指导、和老师的交流至关重要。

5.想给学弟学妹提什么建议呢?

在完成城市设计的过程当中,思路一定要清晰,或者说,一定要有一个宏观的架构。这需要的是设计课程之外的积累,乃至于对于其他知识领域的涉及。实际上,对于城市规划的学习要始终保持包容和借鉴的心态。

4 基于文绿一体理念的三门峡地坑院工作站设计研究

作者:施海茵(大五-建筑设计)

指导老师:张弘,任飞

三门峡站选址位于陕州区张汴乡曲村,当地以地坑院文化而闻名,地坑院的建构方式和建筑形态包含了许多值得绿色建筑借鉴的经验和智慧。本课题通过实地调研以及对地域文化和绿色设计策略的研究分析,在三门峡工作站项目中提出一种改善传统地坑院在空间使用和物理环境等方面不足,将传统地坑院现代化、绿色化的具体设计策略与方法。研究结合对比传统地坑院的通风、采光性能,进行模拟分析,为传承和创新地坑院传统建筑形式提供一些借鉴和依据。

采访

1.毕业设计的体验会和之前课程设计有很大不同吗?

我觉得最大不同在于乡村振兴工作站是一个实际的建设项目。这个课题对于我们就如一次小实践、小挑战,一次职业建筑师的初体验。我们不能局限于纸上谈兵,必须要实际考虑建筑结构、构造、水电、暖通、消防、无障碍、绿色技术等等层面,也包括室内的家具、灯具、天花、地板、软装布置等,统统都得体现到汇报和图纸里。

2.过程之中心里感受是怎样的呢?

这个项目是和当地设计院合作的,我需要和院里不同专业老师做协调。记得在施工图阶段,每两三天就得跟不同专业的工程师打架。因为经验不足,有时候打不过还是得请老师帮忙,我也在过程中慢慢学习和累积经验。而且因为我同步的在做内装设计,所以常常做着设计突然收到新任务或者要求开会,无时无刻都在“备战”中。

3.疫情会不会带来一些困难和影响?

第一点是在家上网课和做设计,未能和老师直接的交流和讨论,用笔记本建模画图渲染也确实折磨;第二点是不能够到三门峡当地,跟合作设计院沟通协调全靠线上联系,很多问题直接交流很容易就解决了,但在线传话发文件效率较低。但是疫情期间在家学习,不出门不断电,专注在学业上的时间也比平时多,最后出来的成果还是挺满意的。

4.毕业设计结束以后回望整个过程,又有怎样的收获和感受呢?

这次毕设是我第一次真正意义地参与到一个实际项目的建设流程之中。虽然很多时候还是需要老师给予指导或是做决策,但是我在这个过程中更多的是一个主动者角色,可以参与到不同环节,也需要担任各个专业之间的桥梁。它几乎把我本科几年关于建筑学的学习浓缩在一学年,是一次很难得、也是很多其他学校同学接触不到的宝贵机会。

5 学校教室采光标准重评估(以北京为例)——基于CBDM法

作者:周昕怡(大五-建筑技术)

指导老师:张昕

学校教室采光对学生的生理、心理健康有重大影响,在国家现行标准中对采光相关的设计并没有具体要求,故难以根据教室内各参数尺寸来判断其采光是否达标。同时,光会随时间、空间的变化而变化,因而不能单就某地某教室某时的采光测量值来进行研究。

本文通过数据调研与规范研究,在得到标准教室与教学楼模型后,使用DIVA for Rhino光学模拟插件对所选15个基准教室,在7个代表城市内进行全年逐时的基于气候的动态采光模拟。通过后期数据处理,得到Cav(采光系数平均值)、DA(自主采光阈)、DI(天然光照度)等光学指标。最后通过自拟的评价标准,通过计算不良利用时间占比来对不同采光方案进行排序,以此对采光标准进行重评估。

采访

1.毕业设计的体验会和之前课程设计有很大不同吗?

因为这次毕设是研究型的,虽然前期调研的工作和以往设计课找案例的情况差不多,但到后期主要都是在做实验模拟和数据分析,工作的方向和流程都和以往不太一样。

2.过程之中心里感受是怎样的呢?

在前期的工作中,我们尽可能多地去调研了全国中小学教室的形式、桌椅排布等内容,发现不同地区确实会有不同的策略。这导致了后面我们要模拟的方案数量大大超出预计并无法在一学期内完成。所以最后,我们在保证研究思路完整的情况下,进行了取舍,只保留了最重要的参数。张昕老师和陈晓东助教对我毕设各阶段的决策都给出了重要和正确的意见,甚至后期在遇到我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是老师提出了最后的解决方案。通过本次毕设,我很好的了解到了我国中小学教室采光策略和标准的现状,也很高兴自己的研究结果可以为之后的标准设定提供参考。

3.疫情会不会带来一些困难和影响?

在分配选题的时候,考虑到我是张昕老师带的3个学生里离学校最远的,所以让我做了主要靠电脑模拟的课题,所以对于毕设本身,疫情的影响很小。但由于全程都是用zoom在沟通,老师,助教还有我的时间需要互相协调,而设计课的时间都是不定的,导致出现了很多次等待上课的情况。

4.毕业设计结束以后回望整个过程,又有怎样的收获和感受呢?

这次毕设加深了我对光学及其相关指标的了解。而在此之前我对此所知不多,对于光学的了解也基本来自于张昕老师的建筑光学这门课。

6 广州北京路口十字街头设计

作者:郑惠元(大四-建筑设计)

指导老师:朱文一

选择了朱文一老师的设计组,意味着设计将从城市设计的视角向前推进,而这一次老师向我们提出的问题是:如何将一个以机动车交通为主导、令人失望的十字路口,转变成为以步行为主导、充满活力且宜人的城市公共空间——十字街头。受到疫情的影响,设计的地段由我们自行在现居的城市选择;地段既包括十字相交的两段道路,也包括四角的地块。设计由城市尺度向建筑尺度深入,最终完成城市尺度下的设计导则(内容包括道路断面、立面风貌、地块功能定位等设计指引)与其中一个地块内的完整的建筑(改造)设计(全套技术图纸及效果图)。

此次设计地段选择了广州的北京路口,它也是广州最繁华的商业步行街入口。因此,城市尺度的导则设计对东西向的机动车道路与南北向的步行道的交接进行了应对,重新设计了道路断面,以减缓机动车对步行空间的冲击与侵占;并结合照明、家具、绿化、铺地等多种手段营造良好的步行空间与商业氛围。地段内特有骑楼历史建筑,设计通过立面的改造指引对这一风貌进行强化,并相应地置入老字号餐饮、书店等业态与之匹配。

在此基础上,选择了东南角地块内的建筑进行设计,希望将其打造为以“言几又”书店为主体的文化综合体,为具有较强文化消费能力和意愿中青年一代提供周末休闲娱乐的去处。“言几又”书店品牌涵盖购书、沙龙、文创、咖啡等多种功能,对应的空间独立又紧密联系;此外,综合体内入驻海底捞、VBoy滑板学校等品牌,建筑内部空间依据品牌对空间需求的异同进行整体与局部设计。

采访

1.毕业设计的体验会和之前课程设计有很大不同吗?

单从设计来说,应该没有很大的不同;只是设计的周期变长了,也体验了从城市设计转入建筑设计这样一个相对完整的流程。不过总体感觉把控得很好,这也要感谢老师和助教学长给我们特别清晰的日程安排,每个阶段进行得有条不紊、心中有数。不同的地方在于论文,相信对相当一部分同学来说这也是本科期间唯一一次正式的学术论文写作,到了下笔的时候才会发现自己的学术素养实在不足。我在选题和写的时候都遇到了不少的困难,中间还推翻重来了一次,专注写论文的一个月每天都很辛苦。

2.过程之中心里感受是怎样的呢?

只看设计过程,还是快乐的时候多,尤其是在最后出图阶段,一步步把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搭建展示出来时。虽然我还是自认不擅长大尺度的东西,但也努力在题目和自己敏感的方面找到共通点,并且可以说是讨巧地把精力放在一些细节上——既能带来设计的愉悦,也能有比较出彩的效果。

3.疫情会不会带来一些困难和影响?

在疫情期间独自面对一个没有既往调研资料的地段还是比较困难的;还有,出图的素材都在台机里,到了最后一周只能在素材店大量购买、下载,拼凑地用起来。不过也有赖于这种线上展示汇报的形式,大家的图都明显变水了,出图的压力好像也减轻了一点。至于教学层面倒是几乎没有影响,每周两次线上见面非常愉快,甚至希望把线上模式继续推行下去。

4.毕业设计结束以后回望整个过程,又有怎样的收获和感受呢?

收获上,首先是写学位论文受到的学术训练,并且感到word技能精进了很多。然后,通过同组的同学可以反思到自己的很多不足。比方说做设计时考虑问题的缺陷——缺乏外部视角对形态和立面的考虑、做得比较僵化、像极了快题画完平面后对立面随便处理的样子。最后,很感谢老师们对我表达出来的东西的肯定,尽管在时间和能力的制约下它仍有很多明显的弊端,但我还是非常喜欢这个设计,也谢谢老师们的喜欢。这也可以说再一次明确了我对自己的认知——自己擅长做什么、怎么样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等,也更加坚定了保研前考虑好的方向。

7 命运交叉口

——秋叶原地区十字街头改造

作者:张佳奇(大四-论文+设计)

指导老师:朱文一

地段选在了位于东京的二次元文化起源地——秋叶原地区。位于地段南侧的原有十字路口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天际线不完整、建筑之间缺少对话、地段性格不突出等。此次研究设计意图通过对二次元文化与秋叶原地区的历史溯源调研,将其改造为具有地标性建筑物且二次元氛围浓厚的十字街头。其中,西南角为重点设计的《命运石之门》主题手办展览馆。形态表现为建筑主体与横跨道路的两条交错条带之间的穿插,条带部分为展览的中心区域,渐变的高差和室内外的转换创造了多种视线交流。条带的东侧与大型游戏城Big Apple相连,为游客提供了更加连续的二次元圣地巡游体验。

采访

1.毕业设计的体验会和之前课程设计有很大不同吗?

这次毕业论文采用的是先论文后设计的模式,让我们对设计前的理论研究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与探索。不同于以往设计的初期调研,此次我们需要把各种信息整理为一个特定的主题,主题研究与设计实践共同组成综合论文训练这一整体,所以前后内容要相关且高度自洽。以往做设计时,随着设计推进,概念与成果的关联性可能会一点点降低,出图时甚至要努力回忆自己最初的设计意图与灵感来源。但毕业设计会让人不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