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五代18只木履首次集体亮相,还能嗅到千年以前老广的气息吗?
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黄宙辉 通讯员 穗文考
9月29日,“州城外 珠江边——解放中路安置房项目考古成果展”在位于广州大学城的南汉二陵博物馆开展。
该展由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指导,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汉二陵博物馆、海上丝绸之路(广州)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研究中心)主办,共展出170余件(套)考古出土文物,其中出土的晚唐五代时期18只木履是首次集体亮相,煞有看头。本次展览将持续展至2021年1月17日。
展览现场
项目工地出土近3000件文物
解放中路安置房项目位于广州市越秀区解放中路以东、惠福西路以南,这一区域在唐代以前,地处广州城西南,宋代纳入广州西城内。
2018年8月至2019年7 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该项目工地进行考古发掘,在800平方米范围发现晚唐、五代南汉、宋元明清时期丰富的文化遗存,出土各类文物近3000件套。其中大量晚唐五代南汉陶瓷器和十数件木履是广州城市考古的重要新发现。
考古专家展示晚唐五代时期木履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易西兵介绍,这厚达6米多的文化层堆积、近3000件文物,见证了广州城的发展变迁。解放中路安置房项目的考古发掘被列为2018年、2019年广州重要考古新发现。
本次展览首次集中向公众展示解放中路安置房项目考古成果,分“万家市井”“百工居肆”“四海汇聚”“走近考古”四部分,生动再现了解放中路一带从河道滩涂到街市居址的沧桑巨变,以及晚唐以来广州人口聚居、商业繁华和文化多元的都会景象,以及广州城1000余年的历史记忆。
18只晚唐五代木履首次集体亮相
在展览现场,该项目考古出土的18只晚唐五代时期木履吸引了众人的目光。这些木履中的4只已被脱水、加固完毕,而另外14只还在水槽里进行保护。
被浸泡在水里保护的晚唐五代时期木履
已被脱水加固的晚唐五代时期木履
“18只晚唐五代时期木履是此次项目考古的一大重要发现,它们这次是集中亮相。这批木履数量之多在广州地区考古发现中前所未见,反映了唐五代时期广州先民穿木履的历史习俗,这种习俗一直延续至近现代。”易西兵告诉记者,这批木履各有特色,木履的前部有装饰的花纹,底部有木齿防滑。
2019年7月该项目还在工地发掘时,考古人员把这些称为“木屐”,而本次展览表述为“木履”。
对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的提问,易西兵解释:“我们在整理的过程中发现,有些‘鞋子’可能不是直接穿的,因为有的长达38厘米,很明显不是人穿着袜子就能套进去。我们推测,很可能是因为南方多雨,在下雨天时,人们穿着布鞋后再套进木‘鞋子’里,这些木‘鞋子’有相当于鞋套的功能。不过,这种推测还有待进一步的论证。而木屐是直接把脚趾套进去穿的。所以,我们改称为‘木履’,其内涵更广泛些。”
为了保护这些1000多年前的木履,考古人员极其小心。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保护科技研究部主任吕良波介绍,这些木履埋在地下时是饱水的状态,一出土便马上被放到水里一直泡着。它们需要被放进专门定制的冰箱里进行脱水干燥、加固定型,才能拿出来展览。
“这次在展览现场展示正在水槽内进行保护的木履,是想让观众近距离了解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的关系。”易西兵说。
部分文物带有鲜明异域风格
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东端的重要港口和商业都会。唐宋时期的广州城贸易繁盛,珠江边埠头林立,南北各地货物在此聚集出口,东西文化在此交流融合。展览集中展示了解放中路安置房项目工地出土的一批来自全国著名窑口的瓷器。
本次展览项目主持人、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展陈宣教部的苏漪介绍:“该工地出土了不少带有异域文化特色的器物,如模仿中亚、西亚金银器造型的屈卮、海棠杯等。它们见证了晚唐五代时期中国与海外地区的文化交流、文明互鉴。”
出土的海棠杯
出土的青瓷杯
出土的青瓷灯台
此外,展览还展出了该工地考古出土的骨器、陶瓷、纺织等手工业生产的文物,以晚唐五代时期居多。这批文物实证了当时广州手工业门类丰富,且具有一定规模。
今天的广州光塔周围,还保存了象牙街、绒线街、梳篦街、玛瑙巷、米市街、卖麻街、纸行街、竹篙巷、扁担巷等一批与手工业相关的街巷名,表明这一带长期以来是手工业和商业汇集之地,让观众在观展时倍感亲切。
出土的鹿角
展示出土的“和上盆”
考古发掘报告几年内将出版
为了增加观众互动体验,主办方在展览中还设置了“这里出土了什么”“我心中的考古工地”等环节,陈列一些出土文物,让观众一起研究,猜测它们的功用。比如现场展示的“瓷十字环”,就引起观众的猜测兴趣。
易西兵告诉记者,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目前正在对解放中路安置房项目考古材料进行整理,考古发掘报告将来未来几年内正式出版。这次展出的文物,只是解放中路安置房项目考古出土文物的少部分。今后,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还将视情况组织公众参观考古资料整理室,让观众进一步走近考古。(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