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俞建良:迎中秋贺国庆当代艺术家俞建良作品欣赏

2020-09-30

写竹与墨竹渊源刍议

墨竹是中国画的一个部分,所表的对象是竹,竹的生长形态和特点,适合中国画的笔墨表现,而且运用书法的笔意来挥写,更能得到竹的潇洒之姿和内在的骨格,各种枝干、叶子的穿插点染,颇具风姿。墨竹的叶、杆画法,可从书法中的文字结构和笔法中得到启发,从而使墨竹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清《颐园论画》云“苍颉造字,本因音韵而肇文,所以有象形会意之分。象形者画之鼻祖,先有字而后有画,皆从造字肇端,其来远矣古矣。然而书亦画也,画即书也。”

汉代许慎《说文解字》对“笑”字的解释是:“竹得风其体夭屈如人之笑。”可见古人在创造“笑”字时就由人笑弯了腰联想到风中摇曳的竹。墨竹始于唐代,黄庭坚《道臻师画墨竹序》提到吴道子作画“不施丹青己极形似”。苏东坡在宋仁宗嘉佑六年冬于凤翔发现开元寺两丛竹,推论为王维所画。白居易《萧悦画竹论》所云:“举头忽看不似画,侧耳静听疑有声”之句,阐明了萧悦为唐代画竹名家。又唐章怀太子墓壁画中有侍女旁立三竿墨竹,说是后唐大将军郭崇韬伐蜀,虏得西蜀才女李夫人。李氏因非愿而终日寡欢,月夕独坐南轩,对影感怀,见竹影徘徊于窗纸上,便用笔墨摹写于其上,明日视之,生意俱足。而众人效之,遂有“墨竹”。至五代张立、李颇、徐熙等人的作品已广为流传。到了北宋,文同、苏东坡使墨竹发展到一高峰。文、苏两人均为四川“老乡”,都为宫,皆以诗书画名世。因文同时任湖州知守,故人称“文湖州”,又誉为“竹圣”。苏东坡称其画竹“必先得成竹在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并称文同画竹,一气呵成之,“如兔起鹃落,少纵则逝”。技法上“以墨深为面,淡为背”,强调意在笔先,以达到传神抒情。文、苏二人是为挚友,“文竹苏题”,皆相得益彰。

俞建良《墨竹 春之韵》 180x98cm

由于宋太宗赵匡胤、宋徽宗赵佶等帝皇喜爱书画,一度画竹以皇家画院双构、着色占主导。在这一段时期,昆山的书画家不少,但善画竹者史料中还没有记载。至元代,赵孟頫在墨竹画技巧方面,最早提出书画同源的主张。他在《松雪论画竹》中写道:“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在赵孟頫看来,写竹还应石木相衬。石头不能画成漆黑一团,而应采用书法中的飞白艺术,使石头既有立体感,又具有一种虚实相生的气势。画树木应采用大篆笔法,树木像石鼓文那样,显得苍劲古朴,使之与墨竹相呼应。加之赵孟頫、管道升“夫唱妇随”,给墨竹画注入了新的生机。比赵孟頫稍后的柯九思,将更多的书法笔法引入墨竹画中,他在《丹邱题跋》指出:“写竹干用篆法,节用隶书法,枝用草书法,写叶用八分法,或用鲁公撇笔法,木石用折钗股屋漏痕之遗意。”写竹竿用篆书,古朴苍劲;画节用隶书,厚重有力;枝用草书法,生机勃勃;叶用楷书,刚柔相济。这一时期出现了如高克恭、李衍、张彦辅、吴镇、柯九思、詹仲和、倪瓒、王蒙、顾安等墨竹名家。其中,顾安乃吾昆山人也。

顾安字定之,号于讷老人,擅画墨竹。作品常写风竹新篁,行笔遒劲挺秀,法度谨严,自成一格。1373年尝与“元四家”的倪云林合作《古木竹石图》传于世,开创了昆山善墨竹先河。倪云林与昆山顾阿瑛同为江南巨富,家中筑有清阁、云林堂,书画作品甚丰,并接待四方艺文雅士研赏。倪云林善书画,又崇信道教,由于过着富裕优越的生活,养就了他孤傲的性格。及至元末,由于战乱,使他不再宁静地生活下去,而与顾阿瑛一样,散家财遁入吴中,或寄食于佛寺及“玉山草堂”,达20年之久,到明朝初年才返回故里。倪云林墨竹清秀隽逸,苍劲有力,彪炳画坛。倪云林创立了简中寓繁、似嫩实苍的画风,认为“逸笔草草,不求形似”。曾在其所画的《疏竹图》上题云:“以中每爱余画竹,余之竹聊写胸中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与非,叶之繁与疏,枝之斜与直哉.或涂抹久之,他人视以为麻为芦,仆亦不能强辨为竹,真没奈览者何,但不知以中视为何物耳。”此外元代昆山还有谢庭芳、李篔桥和亮一。谢庭芳在当时影响很大,主要活动在元代的至元和至正年间。

明代起,画竹名家辈出,几乎花鸟画家都画墨竹。昆山善墨竹者也日增,逾十人。明初范暹、夏昺、夏昶兄,而影响最大,正统中官至太常寺卿直内阁。画墨竹师王绂能得其妙,时推第一,名驰绝域,争以金购之。所作竹枝烟姿雨色,偃值浓疏,动和榘度,盖行家也。明末有归昌世,归有光孙。到了清代,高峰叠起,意境深沉。吾昆山有王元慧、归庄等二十五人。

俞建良《墨竹 法元人意图》136x68cm

余喜书画,墨竹更是独有情钟,早年受画家金云庵先生指点,时在八十年代初,每每临帖摹碑剩余残墨时,常常乱涂墨竹,纸上往往黑成一团,杆叶不分而自呜得意。住在同庭院的画家金云庵见后笑曰:“画竹尽管与书法同,称之为写竹,但也要有层次,分五色,这样画面才会达到气韵生动。”并指出,“清代郑板桥就是这样画的”。板桥论画竹云:“书法有行款,竹更要行款;书法有浓淡,竹更要浓淡;书法有疏密,竹更要疏密。”从自然美的竹,到艺术美的墨竹,是画家的艺术创造。“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在郑板桥看来,书法与墨竹,在浓淡、疏密、布局、风骨等方面都是相统的,文人画竹,文人写字,表现形态不同,但其艺术神韵则是相通的。并认为写竹必先师法自然,他在《板桥题画兰竹》中说得十分详尽:“余家有茅屋二间,南面种竹,夏日新篁初放,绿荫照人,置一小榻其中,甚凉适也。秋冬之际,取围屏骨子,断去两头,横安以为窗棂,用匀薄洁白之纸糊之,风和日暖,冻蝇触窗纸上作小鼓声。于时一片竹影零乱,岂非天然图乎?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红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又云:“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枝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由此可见,郑板桥能成为清代墨竹画的大家,与其四季以竹为伴不无关系。书画同源,以书入画。

此后,一度临摹郑板桥墨竹,但貌似而缺少神韵,又受到吴门张辛稼、吴 木、程质清的指点。学板桥墨竹,“要知画法通书法,兰草如同草隶然”。至八十年代中后期,常去苏州瓣莲巷蒋风白先生府上,先生为潘天寿第子,善花鸟,晚年尤作墨竹为多,誉满京城,荣宝斋常售出先生墨竹,价也不扉,但近年赝品泛滥。先生富收藏,每每去其府上,常给我看明清两代书画真迹,同时还能看到先生写竹,受益匪浅。又,吴门黄异庵先生善画风竹,但因目疾而未能求到墨迹。先生知我画竹喜竹,于1989年初春,寄我吴 木所作墨竹一帧。打开画作一看,并非吴 木送给我的,而先生转送给我的。落款:“一泓秋水数竿竹,静得劳生半日闲。异庵我兄雅教,己巳元旦,吴 木。”所题诗句,出自唐代李涉《题鹤林寺僧舍》“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 之诗 。如果将”秋水” 改在”一泓”前,则更佳。读后欣喜一阵,即付装池。待装裱拿到手后总感不舒畅,至初夏,拜访黄异庵先生,并请在画上题上送我之意,先生欣然答应。即录古风一首云:“昨得惠书来,开缄快一读,感君画数竿,憐我居无竹。东坡曾有言,无竹令人俗。我今脱俗诗益清,敢献先生笑捧腹。此小古诗,为复 木先生信中语也。示以赠建良吾弟惠存。己巳初夏,黄异庵。”过了夏天后,我又请了左笔书家费新我先生题:“此处有清风。已巳秋,新我题。”书画合璧,此得古人笔墨之滥觞,天真妙趣,当珍藏之。跋中黄老不仅敬仰的苏东坡,还能写一手好的苏字。

俞建良《墨竹 法宋人意图》 136x68cm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竹令人俗。可见“此君” 在苏东坡心中的地位很高。苏东坡是“西园雅集”的是代表人物,在宋代文坛、画坛、书坛上都有突出的地位,可谓是位全才。他的散文、诗词造诣很深,他的书法天真洒落,直抒胸臆,创造了富有自家特色的书法风格。在绘画方面,苏东坡颇有创见,特别对墨竹独有情钟,他不仅爱竹林,题竹诗,写竹文,画墨竹也是自成一脉。

余喜竹、画竹,是爱其品格。画家李苦禅先生赞赏竹的品格,推崇竹的精神,崇尚一个人要像竹那样有气有节。先生在画竹曾题:“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中国文人讲究养气。早在先秦时,孟子就说“吾善养浩然之气”。在画墨竹时,文人将墨竹人格化,在文人与墨竹相化过程中,也便将自身的“浩然之气” 作其笔端,使墨竹气韵生动。墨竹是典型的文人画,是在文人“墨戏”的基础上发展成熟起来的。中国文人爱竹成性,甚至到了“不可一日无此君”的地步。《世说新语》中就记载了魏晋众多文人爱竹的故事,由于爱竹,中国文人才能对竹进行审美观照,才能充分体会到竹的千姿百态和自然之美。

笔者写竹,从自然之竹到笔下的墨竹,将自己的主观情感熔铸进去。诚如白居易《画竹歌》所云:“不根而生从意生,不笋而成由笔成。”所谓的胸有成竹,就是眼中之竹、胸中之竹,便有笔下之竹。竹节非一日长成,君子非一日名就,画竹也不是短短的几天一挥而就。

(文/俞建良)

艺术家简历:

俞建良,1958年生。江苏昆山人。九三学社社员。美术学·研究生学历。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社会兼职有:昆山市十五届、十六届人大常委会委员,昆山市文联第七届、第八届副主席,苏州市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苏州沧浪诗社第六届、第七届理事,昆山市书法家协会二届、三届主席。

书画论文散见于《中国书画报》、《书法报》、《书法导报》以及《书与画》、《澳门印友》、《书法研究》、《西泠印社》、《中华书画家》等多种报刊杂志,逾150万字。已结集出版专著《从善楼随笔》《从善楼藏画集》《俞建良书画集》《顾阿瑛事略》《从善楼谈艺》《话竹写竹》《俞建良书画小品集》《从善楼诗文书法集》(获版权一等奖)《从善楼论画》(获版权二等奖)《王学浩研究》《顾炎武书法研究》等12种。

2004年11月,参加“中法文化交流年”活动,书画作品在法国巴黎展出。

2016年6月,参加“新加坡文化交流”活动。

2004年其艺术传略,入编江苏省文化厅《江苏文化名人录》。《中国文化报》、《书与画》、《羲之书画报》、《星岛日报》(法国中文版)、《中国书法》等报刊杂志,均有专题介绍。书画作品《并蒂莲》、草书联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法国、新加坡及东南亚等国收藏。

2020年2月,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的《王学浩研究》,获苏州市人民政府颁发的版权一等奖。

现为九三学社江苏画院理事,昆山市政协第十五届文史委员会特聘委员,昆山市昆仑堂美术馆名誉馆长,昆山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