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渡荆门送别》,其中十个字震烁古今,杜甫有一联交相辉映
公元724年,李白离开蜀中之后,乘船一路经过渝州,穿过三峡,准备去楚地(今湖北、湖南一带)游览,行至荆门山之时,写下了一首五言律诗,名为《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荆门山,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宜都市西北长江南岸,北岸是虎牙山,长江在这一带水流湍急,地势险要,扼楚蜀咽喉水道,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所以有“全楚西塞第一关”之称。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远,远方而来。楚国,指的是春秋时期楚国旧地。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我乘船渡江从远方来到荆门山外,来到楚国旧地游览。
年青的李白顺流而下,千里迢迢来到了楚地,心情自然是十分兴奋的,细读首联,我们还可以隐隐约约感受到几分得瑟的感觉:哈哈,天空一声巨响,老子闪亮登场!震撼吧!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江,指长江。大荒,空旷阔大的野外。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群山随着平坦广阔的原野的展现逐渐消失,长江在空旷辽阔的荒野中奔流。
蜀中、巴东多山,李白坐船一路行来,夹岸都是遮天蔽日的高山,虽然风景奇绝,但难免会产生审美疲劳,渡过荆门山以后,一望无际的江汉平原缓缓展现,令诗人耳目一新,精神大振。
“山随平野尽”,山本是静止不动的,一个“随”字却让山流动了起来。李白是坐在船上的,从他的视角来看,两岸连绵起伏的山脉迅速向后移动,一座座高山逐渐变得矮小、稀疏起来,宛如没入了辽阔无边的大平原。“尽”在这里作动词用,是完毕、终止的意思,隐含着李白看到山脉隐去,平原展现的新奇兴奋之情。
“江入大荒流”,这一句中的“入”字写得非常有力量感和切入感,形象的写出长江自群山之中奔流而出,横贯大平原的气势。大荒在这里并非是指阔大荒芜的不毛之地,而是指空旷辽远的野外,长江在其中穿行,显得天空格外高远,境界寥廓无边。
颔联短短十个字,却有四种景象:群山、平野、长江、大荒,在“随”、“尽”、“入”、“流”这四个动词的串联之下,显得气势宏大,场景开阔,充分展示出诗人胸中的万丈豪情,昂扬的青春,蓬勃的朝气。
这一联诗对仗工整,气魄雄浑,可谓是震古烁今,让人自然而然地联想起诗圣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想一较短长。细品之下,杜诗写的是长江下游夜间常见景色,但杜甫生生以生花妙笔巧夺天工,化寻常之景为神奇;而李诗则是日间景色,以写实手法将胜景写得开阔无边,直抒胸臆,可谓是纯天然。杜甫是停船观望,虽然静中有动,但总体是偏静,宏丽静谧;李白是顺流而下,完全是动态景色,雄阔奔放。所以这两联诗,功力匹敌,难分上下,各有千秋。
杜甫的《旅夜书怀》大约写作于公元765年,比《渡荆门送别》晚了41年,所以我个人觉得,两联诗之间似乎有一定的传承关系,又或者说杜甫的这两句诗就是有意点化李白的诗句而来,是为了向自己的好友兼偶像李白致敬。
诗仙、诗圣的杰作交相辉映,照亮了大唐诗意的天空。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天镜,指的是月影如镜。海楼,是海市蜃楼的缩写。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月亮的影子映在江面上,宛如天上飞下了明镜,云彩升腾层叠勾连,幻化出海市蜃楼。
长江流过荆门山以后,江面开阔,水流变缓。晴好的夜间,江面水波不兴,明月东升,映入水中,宛如一面明镜。一方面写出月色之美,另一方面写出江水澄澈明净,幽静之美,令人忘俗;晴朗的白天,水气蒸腾,天空中云彩朵朵,变幻无方,仿佛传说中的仙山楼阁,海市蜃楼,令人神往。
这两句也是以实景入诗,因为长江三峡那一段,两岸是崇山峻岭,水流湍急,夜晚如何看到宽阔江面之上的“月下飞天镜”?两岸的山岭遮天蔽日,白天如何望见辽阔天空中的“云生结海楼”?虽然是实景,但在诗仙太白的笔下,写得真是气象万千,雄奇瑰丽,飘逸如仙,充满了浪漫主义风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怜,在古汉语中,怜一般是爱的意思。故乡水,指的是从蜀中流来的长江之水。万里,比喻行程之远。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我仍然更爱这故乡的水,不远万里送我东行的小舟。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辞亲远游的李白,饱览了荆门山一带的大好风光之后,那一缕思乡之情却倏然而至,击中了诗人心底那最柔软的一部分。他低头看着滚滚长江,不禁想到这江水是从家乡四川岷江流淌而来,托举着这一叶小舟一路前行,真是恋恋不舍啊!李白不正面写自己多么思乡,而写故乡水万里送别他,更加耐人回味,言有尽而情无穷。
也正是到了诗的末尾,读者们才恍然大悟,《渡荆门送别》,不是友人送别李白,而是故乡水送别李白,也是李白告别家乡山水,去奔向新的天地,新的生活。
诗词解读系列,“山枫说文化与历史”精心选题,深度解读,荣誉出品,敬请关注。
《峨嵋山月歌》:1296年前的秋天,年轻的李白离家去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