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李军:陶行知“诗教”的内涵特征及其构成要素

2020-09-29

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

有思想 有深度 生活即教育

关注

李军|成都市龙泉驿区教科院教师,中学一级教师

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诗意教育专委会中心组成员

“诗教”自孔子首创、首倡以来,一直在中国的教育界、思想界得以重视和发展,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近、现代。陶行知先生首创“生活即教育”的崭新理念,用实际行动赋予“诗教”新内涵。直到今天,陶先生的“诗教”仍有现实的教育和指导意义。

陶行知“诗教”的内涵特征

1.定义

诗,是中国古代文艺文字的总称,是最古老,也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诗,寄托着历代中国人的希望和梦想,具有崇高的地位,它要求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语言精练而形象性强,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想象和思想感情,并具有一定的节奏韵律。“诗教”堪称我国传统教育中的一朵奇葩。朱熹在《诗集传序》中说:“诗者,人心之感物而形于言之余也。心之所感有邪正,故言之所形有是非。”在他看来,“诗教”的目的在于“使夫学者即是而有以考其得失,善者师之,而恶者改焉。”我们认为,陶行知的“诗教”内容是针对社会生活中的人或事,运用音韵协调、通俗易懂、寓理深刻的儿童化语言进行教诲、劝诫、自勉、赞誉等,从而达到行为纠正、心灵浸润的一种独特的教育方式。

2.特征

陶行知先生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诗教”的内涵,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使“善者师之、恶者改之”的范畴。他的“诗教”重点体现在用通俗易懂的话语阐述含义深刻的哲理,用儿童化的语言启迪儿童的心灵。在其教育生涯中,陶行知先生共写下700多首具有教育意义的作品。对于这些“诗教”之作,归纳起来有如下特征:

教育性。陶行知的“诗教”区别于其他“诗教”的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深刻的教育性。绝大部分“诗教”作品,能一针见血,直抵问题实质,既通俗易懂,又寓理深刻,寓意深远。

形象性。“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这首《手脑相长歌》是反应陶行知“诗教”形象性特征最好的例子。陶行知“诗教”的主要对象是儿童,儿童好奇心强,以形象思维为主。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诗教”必须使用儿童化的语言,善于用比喻、夸张、想象等修辞手法,把深奥的事理说的简单形象,直观生动,让孩子在开心一笑中,达到理解、记忆和教化的作用。陶行知先生诗教作品中的这些“诗一样的语言”,既具备诗的某些特质,又具有诗意的美感。

针对性。陶行知“诗教”不是空穴来风,更不是隔靴搔痒。它是针对学校、社会、家庭生活中出现的具体问题而作,一事一诗、一诗一理、一理一教、一教一真。及时、准确、高效,针对性强,于平凡中挖掘事情本质,于理性下分析矛盾根源,直抵内心深处,解决现实难题。陶行知有首《骂人》诗是这样的:“你骂我,我骂你,骂来骂去,只是借人的嘴巴骂自己。”小诗虽短,作用却大,不仅平息了班上两个吵架的孩子,而且让孩子们明白了吵架的害处,被孩子们编成“你打我,我打你,打来打去,只是借人的拳头打自己。”

情感性。“捧着一颗心来”是陶行知高尚人格的集中体现,“不带半根草去”是陶行知甘于清贫的真实写照。陶行知先生在其先后创办的晓庄学校、育才学校等殚精竭虑,奔走呼喊,倾注了毕生心血,其行被宋庆龄誉为“万世师表”。正是有这样的教育情怀,其“诗教”凝结了浓浓的人间大爱。在学生观上,陶行知提倡师生平等,充分的尊重和信任儿童。有一首《小孩不小歌》能说明这个问题:“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您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诗里满满都是对学生的爱,“人小心不小”,陶行知看见的,是学生的可塑性和无限发展的可能。小看小孩,体现了目光的短浅和对人的不尊重。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其“诗教”中的激情、感悟、隐喻和哲理,既酝酿了独特优美的诗化境界,又包含着真挚热烈的教育情愫和人文关怀,是高尚人格和奉献精神的集中体现。

引领性。陶行知的“诗教”内容通俗易懂,是因为其采用了儿童化语言。内容往往直指问题本质,其自勉、劝诫、警示的诗教作品,对人的行为和方向有警示性和引领性。1936年,陶行知写下一首《中国人》,一句“我是中国人”,掷地有声,透露出深深的爱国主义精神。“将来一定了不得!”更是饱含着对祖国日益强大的充分自信。他在《自立立人歌》(一)中,更是勉励大家要不靠天不靠地,树立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思想。这些作品是人生哲理的诗化,是深奥道理的通俗化,它让人自信、自尊、自强、自勉,关乎内心,照耀成长。

陶行知“诗教”的构成要素

1.情境触发

在社会心理学中,情境指影响事物发生或对机体行为产生影响的环境条件,也指在一定时间内各种情况相对的或结合的境况。陶行知“诗教”,在学校、社会、家庭中都有其教育情境,它的生活性、形象性、问题性、情感性、针对性,触发了“诗教”的动机,是构成“诗教”要素的前提和根本原因。这种触发,是施教者的主观意愿和策略选择。如陶行知先生1925年底在南开学校的演讲《学做一个人》,就中学生的择业问题,触发了陶先生的感慨,认为择业时要根据个人的才干和兴趣。因此作了一首诗教小诗《自立立人歌》(二),说人要有独立的职业。中学生面临的“择业问题”这一社会现象,就是陶行知先生创作这首白话诗的情境触发,在中学生诸多就业选择前,质疑解惑,指明道路,由此有了进行“诗教”的诱因条件。

2.理性分析

理性一般指人们形成概念、进行判断、分析、综合、比较、进行推理、计算等方面的能力。陶行知诗教看似明白如话,其特点和难点也正在于此:用通俗易懂的诗语阐述含义深刻的哲理。言简而意丰,谐趣而理足,诗教背后是深刻、冷静的思考。

人在情绪激动时,容易判断失误。因此,时刻保持冷静,对事件进行理性分析,客观还原事实,找准事物间的联系,才能保证对待事情的公正性而不至于有失偏颇,这是陶行知“诗教”构成要素的基本保证。

3.韵言创编

人们对待事件的处理方式有很多种,都有其独特的见解和适合自己的方式。陶行知“诗教”,这一独特的对待事件的处理方式,运用了诗一样的语言进行评价、劝诫、感化、自勉、警示、赞誉等,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传诵。它要求创编者必须具备一定的诗词格律技巧,在反思、归纳、概括等理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有韵律的诗歌创编,“诗”是陶行知“诗教”的重要构成要素和载体,是直观的呈现。

4.策略时机

策略,是指可以实现目标的方案集合或根据形势发展而制定的行动方针和斗争方法。做事讲究策略、时机、循序渐进。古时人们解密成功的三要素是天时地利人和,这是古人的谋事策略。陶行知诗教更是讲究教育的策略:以“爱”为基础,理性分析,创编韵诗,吟诵感悟,最后再内化而致思想和行动的改变或影响。步步推进,策略时机是关键,以期达到最好的效果。

5.内化反馈

内化是将看、听、想等思维观点经过内证实践,所领悟出的具有客观价值的认知体系。内化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机制来完成。陶行知“诗教”,通过诗一样的语言形式,将事理和客观价值蕴含其中,进行评价、劝诫、感化、自勉、赞誉等,形成自我的稳定的认知体系。“人总在不断反思中才能成长”,任何事物我们要内化为自己理解、记忆的东西才能为我所用,“内化”也是一种教育成果的检验方式。因此,在陶行知“诗教”的构成要素中,内化是受教者的成长和提升,反馈是施教者的总结与评价。

陶行知,作为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其教育思想和诗教策略,近百年来,一直在深深地影响着我们,值得我们认真去研究与学习。

国内刊号CN51-1677/G4

国际刊号 ISSN1672-8181

摘自 | 《时代教育·行知纵横》(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学术指导)2020年6月下旬刊/栏目:师陶笔记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