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大运河畔的京津冀非遗“盛宴”:老文化 新传承

2020-09-28

在第六届京津冀非遗联展的演出现场,59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沧州武术代表性传承人石同鼎说的最多的是“传承”二字。

9月24日,第六届京津冀非遗联展在沧州大运河生态修复展示区开幕,183个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此集中亮相。

石同鼎是泊头六合拳第八代传人,他自幼跟随父亲习武。2002年石同鼎建起六合武馆,开始教徒弟习武练拳。为了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六合拳,石同鼎在直播平台开通了账号,通过“云端”传承非遗文化。

在这次武术展演中,石同鼎祖孙三代同台演出,表演了六合刀、六合大枪和六合拳的武术套路。舞台上,石同鼎的学生们的表演招式连贯,动作矫健,赢得观众阵阵喝彩。

“我希望通过这次展演展示六合拳的魅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六合拳、练习六合拳,将六合拳发扬光大,让六合拳走向世界。”石同鼎说。

在北京扎燕风筝制作技艺的展台前,来自北京的传承人杨利平正给参观的学生们介绍这项古老的技艺,还将一些精致的风筝送给了这些学生。

“这个风筝上画了猫、蝴蝶和牡丹,取其谐音叫做‘耄耋富贵’,寓意年长者富贵吉祥、健康长寿。”杨利平说。

杨利平表示,这些风筝之中蕴藏着深厚的中华文化,他希望这些风筝能够在年轻的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吸引更多的年轻人了解这门古老的技艺,喜欢这项技艺。

在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葫芦庐”制作技艺的展台前,第五代传人周世珍正在向几名参观展览的观众介绍葫芦工艺品的范制技艺。在这个展位上,用葫芦制作的茶盏、酒壶等日常生活用品引得观众纷纷驻足。

“‘葫芦庐’起源于清光绪年间,距今已有120多年历史了,‘葫芦庐’寓意制作葫芦的房子,其葫芦制作技艺非常广泛。我们主要传承的是范制葫芦技艺,就是以模具使葫芦依照人的意愿生长成形。”

周世珍表示,作为这门技艺的传人,他们一直在创新,创作了用葫芦制作的多种日常用品,让葫芦工艺品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他们在天津开办了一家葫芦博物馆,成为面向学生的一个关于“葫芦庐”制作技艺的教育基地,希望这门技艺能够在民间发扬光大。

联展期间,在沧州文化艺术中心演出的非遗杂技诗剧《一船明月过沧州》充分展现沧州杂技的风采神韵,用祖籍沧州的历史名人“纪晓岚”串联节目,探索性地将杂技、舞蹈和全息投影技术等现代科技相结合,用新形式将大运河文化呈现在观众眼前。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