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跟普通话不是有很大的差别吗?为何读唐诗宋词还押韵呢?
这个问题估计很多人想到过:用普通话读古诗,为什么会押韵?古代汉语跟现在的普通话不是有很大的差别吗?
前言
古人的文字,我们学习过以后,至今能看懂;古人的文章,大部分我们几乎也能读下来。
所以,古诗词,我们能够读懂,并不奇怪。古人的读音的确与现代读音有了不小的区别,但是,为什么我们读唐诗宋词还押韵呢?
一、有的押韵,有的不押韵
有的诗词,用普通话读,是不押韵的,有的用普通话读,是押韵的。
如果时间过于久远的诗歌,例如诗经中的诗,感觉不押韵的现象比较多。例如:
二子乘舟,泛泛其景。愿言思子,中心养养!《诗经·二子乘舟》
年代近一点的,感觉不押韵的就少一些。例如唐诗宋词,读起来大多是押韵的,例如: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词之所以今天读起来依然押韵,除了口语的传承以外,很重要的一点是韵书的作用。
从隋朝以后,诗人作诗大多按照韵书来押韵,韵书有点像今天的字典,一脉相承到今天,所以我们还可以阅读古诗文,并享受到韵律之美。
二、隋朝以前诗词的押韵现象
诗经中,有很多诗歌今天读还是押韵的。例如《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汉朝张衡的《四愁诗》同样很久远,我们读起来也押韵:
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从之梁父艰,侧身东望涕沾翰。
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路远莫致倚逍遥,何为怀忧心烦劳。
我所思兮在桂林。欲往从之湘水深,侧身南望涕沾襟。
这一段诗还换韵,有的三句一组韵,有的四句一组韵。每一组中,句句押韵。
秦汉时期传承到今天的诗歌,大多是读书人创作或者润色过,这也是押韵变化不大的原因之一。
三、隋唐宋的韵书
说到诗词的押韵,不能不提到诗人作诗的重要工具:韵书。
汉分三国,归于一晋,五胡乱华,衣冠南渡,南北的口音变化非常大。隋朝一统天下后,隋代陆法言等学者,研究了各地的口音,制定了一部《切韵》。这部书在唐朝经孙愐改编为《唐韵》,用在了科举考试中,成为了作诗押韵的工具书。
宋时人根据切韵、唐韵的音韵系统,又改编为广韵、集韵、平水韵等韵书。以后,无论朝代如何更迭,即使在元朝和清朝,诗人们依旧顽固地坚持用平水韵为标准押韵作诗。
清朝权臣肃顺门下有高心夔者,自以为有状元之才,但是科举时两次押错韵,一次把十二文和十三元混押:
高举己未进士,相传礼部发榜后,肃为之竭力揄扬于公卿间,必欲以第一人处之。及覆试保和殿,钦命诗题,官韵限十二文,而高误押入元韵一字,因置四等,罚停殿试一科。肃亦为懊丧无已。《春冰室野乘》
第二次,又把十一真和十三元混押:
次岁庚申恩科,高胪唱列入二甲。肃于朝考前一日,探得诗题为纱窗宿斗牛,得门字,唐人孙逖夜宿云门寺诗也。亟召高至,密以题纸授之,且勖曰:「此番好为之,朝元当可望也。」入场,题下果符,通场三百人,无识出处者。高意得甚,自命不作第二人想,出场后,持诗稿即往谒肃。肃览之,顿足曰:「完矣!完矣!」盖通首除官韵外,其七字皆押入十一真部也。翌日榜发,复列四等,引见得归班铨选。《春冰室野乘》
即使高心夔才高八斗,即使肃顺权高位重,也帮不了忙。无奈因为押错韵,高心夔又一次被列为四等。导致同门王闿运拿他开玩笑,作联赠高曰:平生双四等,该死十三元。
正因为诗人们的坚持,科举的食古不化,我们今天仍旧可以体会到古人作品的韵律美。
四、读音与韵部
康熙字典中,关于字的发音,有古韵书的记录。例如【江】这个字,古韵是这样记录的:
【唐韻】【集韻】【韻會】古雙切,音杠。水名。
又【韻補】叶古紅切,音公。
可以看出,江,发音类似gang、gong 。江,本意是指水,当然常用的发音类似:gang。虽然与今天的【jiang】不同,但韵母是一样的。老街估计,目前在南方,一定有方言读江水为:gang水。
这个江字,在宋平水韵中的【三江】部,与“缸窗邦双泷庞撞豇扛杠腔”........同一个韵部。
虽然读音与今天不同,但是这一类字相互押韵并没有改变,这就是很多诗词至今读起来押韵的原因。
五、不押韵的现象
但还是有很多古诗词今天读起来不押韵了。之所以不押韵,很大原因是口音的变化。
曹操的《观沧海》今天读起来,有些韵脚就不押韵了: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首诗不仅仅今天的我们读起来不押韵,看一下古人的韵书可以知道,这首诗到了唐宋朝读起来就可能不押韵了。
汉唐之间隔得远,语音的变化比较大。即使唐宋两朝比较近,有些字的发音也有变化。
例如白居易有一句诗云:请钱不早朝,仄平仄仄平,明显犯了孤平。但是宋人刘攽在《中山诗话》中说,【请】在唐朝是平声,平平仄仄平,白居易这句诗是合律的,没有诗病:
白乐天诗曰:“请钱不早朝。”“请”作平声,唐人语也。今人不用厮字,唐人作斯音,五代已作入声,陶谷云“尖檐帽子卑凡厮”是也。...............。二公诗自非语病。《中山诗话》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 元朝与满清时,北方人的口音变化甚大,入声字几乎消失了,因此如今很多入声字写成的诗词,我们读起来就不押韵了: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韵)。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韵)。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韵)。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韵)...........
物、壁、雪、杰,这些古入声字,在普通话中分别成了四声、三声、二声,读起来并不押韵。但是在南方有入声的方言中,这些读起来还是押韵的。
听说日语、越南语等受到唐音的影响,也是有入声的。
结束语
我们读唐诗宋词,大多数都是押韵的,这种现象很正常。
看看《平水韵》就可以知道,除了入声以外,平、上、去三声共89个韵部中,大多数字今天读起来都押韵。而平水韵是隋朝切韵、唐朝唐韵的传承,诗人严格依照韵书作诗,所以我们读古诗词几乎都押韵并不奇怪。
老祖宗们喜欢遵循守旧,留给了我们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今人作诗,留下了很多新韵作品,其实也是给后人出了一个难题,以后读诗又多了一套系统。
不过,今天的诗词作品,又有几首值得流传呢?大多是自娱自乐罢了。
转自腾讯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