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名段中的哲理:成就别人的同时也会成就你自己
明朝中期,登州府的富绅薛员外嫁女,薛老夫人为了让女儿湘灵风光出阁,同时向亲家彰显自家的财力,在锁麟囊(当地结婚时的重要道具,有麒麟送子的含义)中放入了珍珠、翡翠、金钻、玛瑙等财宝,作为女儿的陪嫁。
送亲当天,一大队送亲队伍吹吹打打,好不热闹。但好事多磨,途中天气陡变,转瞬间大雨瓢泼,路边只有一座春秋亭,人们将花轿抬入亭中避雨。很快,又来了一支送亲的队伍,但只有寥寥数人,花轿也陈旧残破,一起在亭中避雨。
后来的花轿中突然传出了嘤嘤的哭声。薛小姐感到奇怪,吩咐老仆人上前询问。一打听才知道,原来送亲的是新娘父亲,女儿赵守贞因为家境贫寒,怕过门受到嘲笑,而自己在家里又无人照料,所以女儿伤心啼哭。
薛小姐顿时心生怜悯,解下自己的锁麟囊送给这个穷家女孩。赵守贞心生暖意,感慨世态炎凉之下难得有这样悲天悯人的好人,她不愿辜负薛小姐的好意,于是只是收下锁麟囊,将里面的珠宝退回,算是对这次萍水相逢的纪念。薛湘灵看到赵守贞父女虽然贫困,却也不失骨气,不由得暗暗赞叹。
雨过天晴,两边的送亲队伍吹吹打打重新上路。赵家父女后悔没有问清这个好心人的姓名,无限遗憾与惆怅中,只能以“人生何处不相逢”来聊以自慰。
六年后,薛湘灵和丈夫有一个5岁的女儿,生活一直优渥。但天有不测风云,这一年秋雨连绵,河道决堤,她的婆家和娘家全部毁于一旦。
当薛湘灵被人救上船时,只剩下孤零零一人,她随着难民流落到了与登州相邻的莱州,这里已经聚集了很多难民。
莱州富户卢家开粥场赈济灾民,薛湘灵随灾民一起去领粥,遇到了家里的老女仆胡妈,听胡妈说家人恐怕都已经遇难,不由潸然泪下,心如刀绞。这时,一个来晚了的老人没有领到粥,饥饿再加上疲劳,一时瘫倒在地,她上前扶起老人,毫不犹豫地把粥让给了老人。
这一切被分粥的卢家人看到,他们问薛湘灵愿不愿意去他们家当保姆,照看5岁的小公子。薛湘灵此时正衣食无着,有人能给她一份工作无异于雪中送炭,她欣然应允。
这天,小公子不小心把一个球扔到了后堂一间小阁楼上,于是他央求湘灵上去给他找球,并且告诉薛湘灵,妈妈不让任何人进入这个小阁楼,他害怕不敢违命。薛湘灵无奈,上得阁楼,却发现阁楼内的供桌上供奉着一只锁麟囊,睹物生情,不由地想起往事,失声痛哭起来。
小公子看到薛湘灵哭泣,不知为何,于是惊慌喊来了自己的妈妈。卢夫人将湘灵召入正堂,询问她为何见到锁麟囊会痛哭。薛湘灵说记得自己出嫁时曾将此物赠给贫困的姐妹,没想到自己今天也贫困至极,今昔对比,所以感慨心酸。卢夫人又细问事情经过,湘灵娓娓道来,于是两段记忆在历史的那一瞬间发生重叠,六年前那个风雨中的春秋亭往事在二人面前重现。
卢夫人确信面前的薛妈就是当年要资助自己的那个好心人,而现在的卢夫人正是当年心怀无限恐慌的赵守贞。卢夫人急忙让人给薛湘灵更衣,并恭恭敬敬地请到上座,叫来自己的丈夫,夫妇二人跪倒在地,向湘灵施叩拜大礼,以谢当年的赠囊之恩。
原来,赵守贞嫁到卢家后,夫妻二人说起春秋亭往事,说起那个给予她帮助的人,感到无比感动,在她最穷困潦倒、心灵最无助的时候,这个人给了她莫大的心灵慰藉,给了她巨大的精神支持,让她有一种战栗的感觉。于是,她和丈夫发奋图强,勤劳创业,几年间竟创出了一份很大的家业。他们饮水思源,念念不忘那个不求索取的赠与之人,于是在后堂盖起了阁楼,把锁麟囊当成圣物供奉起来,也以此告诫家人和孩子,要时刻不忘帮助有困难的人。
听到这里薛湘灵有些不好意思,她感觉自己当年只是做了一件小事,也并没有其他的想法,卢夫人将自己如此抬高简直受之有愧。但卢夫人却坚持没有当初的赠与就没有自己的今天,正是这份真心的付出才更显难能可贵,即使回馈十倍百倍也是理所当然。
更没想到的是,薛湘灵的母亲、丈夫、孩子也奇迹般地生还,几天后,在胡妈的指引下都平安赶来与薛湘灵相聚。薛湘灵和赵守贞结拜为姐妹,又因一双儿女结为了亲家,皆大欢喜。
以上故事是京剧名段《锁麟囊》的内容。这个故事给人以无限的人生意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给我感触最深的有两点,一个是“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一个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薛湘灵在赵守贞最困难的时候无私地帮助了她,当自己遇到困难时,命运之神安排她和赵守贞相遇,赵守贞回赠给了她更大地帮助;赵守贞拒绝了薛湘灵的财物馈赠,但接受了她的精神馈赠,财物馈赠只能解了一时之困,但精神馈赠却可以受用一生。
戏曲中的很多传统名段都是积极向上的,历朝历代,在为人们提供娱乐的同时,对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起到了积极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只可惜,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知道戏曲为何物,使戏曲丧失了应有的教化功能。
如果你喜欢这样的内容,就请关注小鱼,小鱼将持续为你呈现不一样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