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不应该遗忘的艺术大家——祝大年

2020-09-25

说到中国瓷器,就不得不说说祝大年先生。要论现代工笔重彩,他也是名声显赫的始祖之一,他创作的带有浓厚中国风情的壁画,将永远被人们铭记流传。

他主持设计的「建国瓷」是国家亲自审定的国宴、国礼专用瓷器;他还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创始人之一;首都机场建成后的第一幅壁画,就是他创作的《森林之歌》;他开拓了现代工笔重彩画,《玉兰花开》直追古人笑傲西方。

他的朋友吴冠中先生对他推崇备至:“中国有个祝大年,艳花高树,独一无二。” 他的学生杜大恺说:“关于祝大年先生,人们谈的太少,他的寂寞是一个时代的误会。”

祝大年(1916年—1995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当代著名陶艺家、壁画家、工笔重彩画家、工艺美术教育家。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实用美术系陶瓷科主任;后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陶瓷系主任、中国陶艺学会理事长、中国壁画协会副主任、中国工笔重彩画会顾问、中国工业设计学会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审委员会委员等。著有《祝大年画选》。

|放弃家业,学艺报国

祝大年是个标准的富二代。但是,他并没有继承家业,而是跟家里大闹,说他只想画画。1931年,他考入杭州国立艺专,师从林风眠、吴大羽,接受中西融合的美术教育,主攻绘画和陶瓷。1934年,18岁的祝大年来到北平,在北平国立艺专学习雕塑。后来,经蔡元培先生推荐,去到日本东京帝国美专,跟两个真正的日本国宝级陶瓷家——富本显吉、北大路鲁山人学习陶艺。

抗战爆发后,他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回国,在郭沫若领导的第三厅画抗日宣传画和壁画,后来又在重庆、上海做陶艺创作。经历了二战、内战,他一直没有离开心爱的陶瓷。

|苦难人生,蒙冤20年

一个伟大艺术家的诞生百年难求,他是上天赐予世界的礼物。但也许因为过分纯粹,他不懂炒作,不懂讨好,反而被喧嚣尘世淹没。

可是到了文革时期,祝大年是土豪出身。在那个年代,简直是不能更坏的出身,所以,祝大年就被下放到河北农村劳动了。那时的知识分子很爱惜名节,最痛苦的莫过于无法再发挥才华。放羊、养猪、批斗成为祝大年的日常,他做了几十年的陶瓷、雕塑、授课已遥不可及。可能福祸相依吧,正是这样的苦难,反而最终成就了祝大年的工笔重彩画,在那种条件下,他只能拿着一支画笔创作。

工笔重彩是特别严谨的画,构图繁复,工整细密,要用铅笔画线稿、勾线成钢笔画稿、再一层一层敷设重色。劳动之余,祝大年用钢笔画了大量农村田园风景的写生,作为重彩素材。他的用色,很不寻常,每一片叶子的颜色,也不一样。这么多年来,我们的画作没有出现过这种颜色,因为这些颜料,都是他自己用矿物质一点一点调配的。

这得益于他用矿物质烧瓷的习惯,尤其在日本时学习了很严谨的艺术工艺,他就把技术用在了绘画上,他所用的所有颜料全部由自己研磨调制而成,色泽饱和丰富,层次鲜明,刻画出斑斓的自然之色。

他的画,不仅没有被阴霾遮住,相反有一种静、净之气。植物是他笔下最常出现的对象,盛开的白玉兰、芍药、牡丹、碧桃、令箭荷花、向日葵…… 宁静而祥和,吐露着生命的力量。

他对学生说:画和树一样都有生命,写生要去领会生命。他画树,一画一整天,一动不动,连树叶的纹理都细致还原。就像树本身,上接天,下通地,深入大自然心灵的深处,倾听着树的呼吸。

|执着艺术,清幽高洁

祝大年最重要的画作:《玉兰花开》,洁白、纯净、淡雅,繁花竞放,站在画前,好像能闻见淡淡花香。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建院的时候,就是用玉兰作为形象。二三月份,春寒料峭,阳光特别灿烂的时候,玉兰花哗地一下绽放了,满树洁白高高盛开枝头,没有一片绿叶的衬托。他像玉兰一样,燃烧自己的一生,认真创作,纯粹、执着、坦荡,在出作品最好、最多的时候,就离去了。

|斯人已逝,玉兰依旧

祝大年先生平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自己的画能走进千家万户,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在祝先生百年诞辰之际,他的后人将他创作的25件代表性作品,捐赠给了中国国家博物馆。

祝先生的后人还成立了祝大年艺术馆,将他的作品结合实用性的表达,通过设计,用衍生品的形式,把美的画作融入日常生活,与更多人分享这份美。祝恒说,这是作为家人,对祝大年先生的作品,最深刻也是最好的延续。

就像祝先生画一幅画,需要经过铅笔、钢笔、上淡色、再上重色等繁复的工序一样,祝大年艺术馆出品的每一件产品,都经过严谨的设计和工艺的审核方才问世,每一件作品都经过长时间的试验和应用,考验耐用性和实用感,才能正式投入生产和制作,再经过精美的包装,最终呈现在我们眼前。

1995年,祝大年在北京病逝,享年79岁。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