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安阳一农民挖到一马槽,郭沫若给他点小钱收买,现此物价值五个亿

2020-09-23

近代中国战乱不断,有些原本富贵的家庭被迫流离迁徙,一些文物古董就遗失了。而随着战乱、人口迁徙,很多人在新家的院落里挖掘时,会有惊喜出现,或者发现军阀藏的珍宝,或者发现一件价值连城的青铜器。

我们知道,青铜器是殷商时代的宝物,流传到今天它的价值无法估算,年代久远的古董是最值钱的。

青铜器看似平常,也容易保存,在地下保存上千年没有问题,然而要搬运到外地去卖却没那么容易。近代有很多青铜器出土的例子,然而却无法卖出好的价钱。

一是战乱让搬运成为不可能,而且容易被日本人截获。二是识货的人也是凤毛麟角。

近代大文豪中,有一个叫郭沫若的,他对古董颇有研究,算是青铜器领域的行家。安阳一个农民挖出一个像马槽一样的“铁盆”,这事情惊动了郭沫若,他赶紧带着钱登门拜访。

事情要从清末说起,道光年间的一天,安阳一个农民有一天在家里锄地,突然听到地底下“铿!铿!铿!”的声音,农民很好奇,他卖力地挖了一整天,终于发现一个“马槽”。这个铁盘很大,高1.3米,农民以为是个马槽,就将马牵来,马也很喜欢这个新脸盆。

当地考古学家听说这个马槽,过来考察了一下,连连赞叹,说此盆绝不是一般俗物,它是一件价值连城的宝物,说着拿出几百块钱,要买这个“金盘”,农民看到几百块大洋,觉得很划算,就将它卖了。

后来“金盘”几经辗转,竟然落入太平军手里。

古人经常说“金”,其实指的不是金子、金块,而是指青铜器,古人将青铜器上面的文字叫“金文”或者“吉金文字”。

青铜器的种类很多,古人喜欢给它以不同的用途命名,通常礼器用鼎,乐器用钟,所以青铜器上的文字命名为“钟鼎文”。

刻写金文是一个技术活,十分复杂,要先把字刻在模子上,再把模子铸在青铜器上。殷商时代技术不行,所以人们写得比较少,西周时候多起来。秦汉喜欢在石头上刻字,那时在石头上刻字成为潮流。

如西周《毛公鼎》铸刻了周宣王赏赐臣下毛公厝的内容,铸字497个。农民发现的“马槽”后来被命名为司母戊鼎,仅仅刻了四个字,被作为鼎的名字。

上面所说的铜盘,其实一度太平军手里,太平军首领富可敌国,手中宝物无数,也不在乎这一件。

后来,马槽落入刘铭传手里,在刘铭传之前的太平军也把它当马槽用,它的做工精美,每每令人赞叹,然而谁也没想到这个“马槽”,有一天会卖出五个亿。

宝物到了刘铭传手里,他发现马用舌头舔马槽的时候,就会有悦耳的金属叩击声传来,声音很具有穿透力。刘铭传秉烛去观看,才发现自己无意间寻来的是个宝物。

刘铭传让人将马槽刷洗赶紧,看见“马槽”外壁四边都装有两个兽首衔环,里面刻有铭文,铭文工整严谨。刘铭传马上让人将这个大铜盘押运回合肥老家。

等刘铭传卸任后,让人去翻译铜盘铭文,才知道这个盘子是西周夷王铸造的,这件国宝叫“虢季子白盘”,珍贵无比。后来刘家后人一直拼尽全力保护这件国宝,当国宝传入刘氏子孙第四代,日本人入侵中国,要拿走这件国宝。幸亏他们提前造了一个仿造品,才让真正的宝物逃出生天。

解放后,刘家家主刘肃被郭沫若接见,郭沫若亲自动员他将此物献给国家,还给了他一些稿费,刘肃相信了学者郭沫若苦口婆心的劝说,将宝物献给国家,国家给予口头表扬,然后让郭沫若赠诗一首。

“虢盘献公家,归诸天下有。独乐易众乐,宝传永不朽!”

这首诗现在被挂在刘家,成为一种荣誉,让他们觉得宝物没白白献出。

也许是郭沫若“眼力”太好,这件宝物估价五个亿还多,可惜这件宝物没归郭沫若。

后来虢季子白盘也成了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而且在禁止展出文物之首。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