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诗词大会王立群点评《月下独酌》,康震认为他的理解错了,谁高明

2020-09-22

在品赏古诗词时,很多人都说“1000个人心里有1000个哈姆雷特”,所以怎么理解都是对的。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我看未必!

在近几年的文化圈,很多经典古诗词都被歪解得令人瞠目。当红女诗人余秀华,把千古名作《登鹳雀楼》解释得让人看不下去。陆游的《钗头凤》里的“红酥手”被不少网友理解成红烧猪蹄,“青青园中葵”中的“葵”被理解成向日葵。各种各样的理解方式,让人摸不着头脑。

以上的几个例子,咱们一眼就能看得出有问题,但还有一些则需要我们细细品位。本期笔者就和大家说一说诗词大会上,王立群和康震对同一首诗完全不同的理解,看看他们谁更高明。这首诗就是李白的《月下独酌》,大家且看: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这是李白的经典作品之一,1000多年来受到了后世文人的推崇,属于唐诗中的精品,诗词大会曾考了不少次。

一:王立群的理解

看过诗词大会的朋友,对王立群老师应该不会陌生。王老师成名多年,早年在《百家讲坛》上就圈粉无数。他讲解起古诗词来是非常严谨的,而且往往能抓住诗句的核心,上升到人生哲理。

对于李白这首诗,王立群的理解是:看似热闹,其实李白很孤独。王立群认为,“独酌无相亲”的“独”字就是诗眼,虽然李白后面说得好像挺热闹,说“对影成三人”,其实所谓的三人还是只有他自己。他把月亮、影子都邀请过来和自己同乐,其实更显得自己孤独。

王老师这种理解确实很符合大众的理解方式,这首诗大概写于公元744年,这时候李白仕途迷茫失意,所以才会写出的诗作。王老师这样的理解是符合李白的人生经历的,自然是说得过去的。

二:康震的理解

在另一期节目中,诗词大会再次考到了这句“独酌无相亲”,题目很简单,就是9字格联诗,选手很轻松就答对了。本来这首诗似乎没什么必要解释了,但康震老师却很喜欢这首诗,一定要讲上几句。他对这首诗的理解是:要是觉得李白这首诗写的是孤独那就错了,李白从来不会让自己陷入深刻的孤独当中,所以他在这组诗的第二首中提到“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这就很洒脱了。李白说“独酌无相亲”虽然看上去有怀才不遇的伤感,但这只是暂时,对未来的美好追求才是他永恒的主题,他并不孤独。

这一理解就和王立群完全相反了。事实上,王立群老师在前几期品讲《月下独酌》时,康震老师就在现场,这次他一开始就说“如果理解成孤独就错了”,显然就是在说王老师的理解是错的。

康震之所以这样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其一生洒脱,仙气飘飘,所以他就不应该会有孤独落寞的情怀。其次,他提到的《月下独酌四首》中的第二首,认为开头的“天若不爱酒”这几句写得很有豪情,所以自然不孤独。

三:谁的理解更高明

对于这首诗的理解,谁的说法更高明?笔者这次站王立群,虽然也很喜欢康震老师,但这次他的理解个人觉得有些牵强了。

首先,李白虽一生不羁,也确实很洒脱,但他也写过不少孤独的诗作。比如《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如果说这还不是孤独那就说不过去了。所以从李白的个性上判断这首《月下独酌》写的不是孤独,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其次,第二首“天若不爱酒”虽然开头确实是写喝酒,十分豪情,但这首诗的最后一句仍是“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因一时失意而消沉,醉心于饮酒,李白这首诗确实并没有什么豪情在。

小结:洒脱和豪情是李白一生的主色调,正如康震老师所说,他一生都在追求美好。但是在人生的起伏中,一时的失意是难免的。这一点苏轼也是一样,林语堂先生称苏轼是“无可救药”的乐天派,哪怕再落魄他都能爬起来,写下了很多安慰人的诗词经典。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都将万事,付与千钟”,这些落寞得很的句子确实也是出自他手。

在品诗词时,咱们不能对某上诗人有固定化的思维。笔者曾听到过有人在赏析陆游写给唐婉的《钗头凤》时,硬是品出了陆游的壮志豪情,原因是他给陆游的定位就是一个有家国情怀的文人。而在品杜甫欢乐的诗时,也一定要说他是伤感的,因为在他们的印象里,杜甫就是一个落魄得很、永远不会开心的文人。如果是这样去品读诗词,那就真的要闹笑话了。对此事,大家怎么想?欢迎讨论。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