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一场艺术大赛能给孩子带来什么?

2020-09-21

如何引导孩子们对社会议题的关注和思考?如何用艺术的方式表达他们对新冠疫情的真实感受?

上海油画雕塑院主办的“初芒计划”,今年已迈入第三届,相当数量的作品呈现出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拍案叫绝的创造性、穿越时空的梦幻感、调皮诙谐的幽默感,或者是他们对现实世界的大胆质疑、对未来世界的无尽畅想、对传统文化的当代演绎、对经典名作的重新解读。我们常常会不自觉地被他们的作品所感染、所打动。

图说:“初芒计划”参展作品 官方图

2020年,对孩子们来说,同样是最为特殊的一年。今年有一大批参选作品与疫情有关。综合媒材的装置作品《渡》,理念非常当代,并能与观众建立一种互动性,是会随着展出时间的延伸不断生长的一件好作品。一艘被搁浅在沙滩上的船,全身铺满了各种疫情信息的报纸。这艘搁浅的船如何能挣脱疫情继续前行?靠的是大家的祝福和努力。所以船的上方悬挂着各种大大小小的千纸鹤,同时,也邀请参观者把祝福和祈愿放进船里。大家其实都同一艘船上,需要共同努力,船才能再度扬帆起航。这件作品中,包含了孩子们对疫情真实的认知、感受、情绪、想象与期望,而不是概念化、成人化地表达抗疫主题。

多媒体影像作品《疫情的出现是坏or好?》,不是单方面灌输疫情相关知识,而是通过讨论,让孩子真实地观察与体会这场疫情带给他们生活的变化。坏的方面,有让他们长期在家上网课,视力下降;不能与小伙伴出去玩,只能用手机聊天,孩子们只能狂发表情包来发泄心中的郁闷与愤怒之情;好的方面,比如妈妈有更多时间陪伴孩子游戏、看综艺节目……他们利用模型尺度做成场景,以小人偶拍出这段日子的生活体验,每一帧分镜图都说明了他们疫情期间最真实的感受。相信通过这样的多媒体影像的呈现,一定会激起很多小朋友内心深深的共鸣。另外通过这样的讨论,其实也是在引导孩子辩证地,而不是单一地看待问题,同时提升他们的感性素质,加深他们对于一些社会议题的理解和体悟。

从小引导孩子们对社会议题的关注、思考和艺术性的表达,不仅有利于扩展他们的视野,提升他们的人生境界,也有利于增强他们社会责任感,以及对于未来的自信心。毋庸讳言,在少儿艺术创作中,将社会议题作为创作的主题,容易陷入概念化、脸谱化的套路之中。上述三件作品某种程度上给我们作了很好的示范,就是要立足于孩子们的生活,立足于他们的感受,立足于他们的思考方式,强调少儿的情感体验和真实表达。这样产生的作品,既保留了孩子们的童真与童趣,又从少儿的角度给予成人以启迪和思考。

对于美术创作而言,材料蕴含着文化和媒介双重意义,它不只是表情达意的载体,也是重要的艺术手段,以及艺术表现的主体之一。材料在表象之外,还会带给观者非常感性化的想象与联想。与以往少儿作品较多用传统画材,比如油画棒、彩笔、纸本等所不同的是,连续三届“初芒计划”越来越凸显出多种媒材的综合运用在少儿创作中的优势和实力。比如运用软玻璃+版画做成的《雷神、火神版画》、用天然树脂+木板塑封的《琥珀》、用瓶子+醋酸纤维纸完成的《瓶子王国》、用环氧树脂+PP棉+玻璃纸等创作的《蝙蝠与泡泡人》等等。这些综合媒材的作品,无论是创意、构思,还是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都较单一媒材的作品要新颖、丰富和饱满,常常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其中《蝙蝠与泡泡人》是涉及材料最多的一件综合媒材作品,除了刚刚提到的材料之外,还有宣纸、各种植物、铝线、热缩片等,为了能找到自己擅长并想要达到效果的材料,孩子们在创作之前必须在媒材板进行多次的测试,操作与把控远比提笔就画要复杂得多,整个创作的周期也会随之拉长。

然而,正是这些综合媒材作品的大量涌现,不仅让我们看到了眼下少儿美术创作的多元化与当代性,更重要的是通过不同材料的尝试、探索和运用,让少儿美术创作具有了一定的研究性、实验性和前瞻性,这无疑为他们将来的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积攒了宝贵的经验。“初芒计划”表面呈现的是孩子们的作品,背后反映的则是我们当下少儿美术教育理念的发展水平,以及一座城市的整体文化意识和美育素养。(傅军)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新民网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