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游历半个世界后选择回归田野,执拗一生的制陶人安藤雅信

2020-09-21

日常使用的器皿还有一美称:近身的艺术

在日本著名陶作家安腾雅信看来,它不仅是艺术,还代表着一种生活。

安藤雅信出生于日本“陶都”的岐阜县的陶商批发家庭。是日本生活陶艺领域最为人称道的代表人物,安腾雅信的代表作“片口”深受国内茶人的喜爱和使用。

1981年,怀揣艺术家梦想的安藤雅信从武藏野美术大学雕刻系毕业,虽然现在的安藤雅信已经是知名的陶艺家,然而,在走上陶作路前安藤也遇过瓶颈期。

在大学期间,他被教授了大量的西方艺术史和艺术理论,在学校中所学习的这些理论与知识,让希望继承父业从事一辈子陶艺工作的安藤雅信愈发的自我怀疑,在西方主导的艺术市场中,东方的艺术形式是否有立足之地呢?

当年的日本,在艺术方面深受西方美学价值观的影响,大家认为绘画、雕塑等专业是纯艺术,与陶艺和其他手工艺相比受众更多。

因为找不到自己的方向,20多岁的安藤决定前往纽约深造雕刻专业并寻找自己的市场。

等他到纽约后,依然没有找到对现代美术创作的兴趣与自我价值所在。

一次,他在街头遇到有日本留学生跟着黑人跳舞,无论日本人如何努力扭动身体,都没有黑人的乐感与节奏好。

那一刻,他突然领悟到,也许黑人的血液里流淌着对节奏的敏感,而日本人并没有。同样,对雕刻这门专业,日本人血液里流淌着的能力或许与此并不吻合。

没过几天,他闲暇之际去纽约美术馆参观,在一个展区他发现纽约美术馆只是展出了日本艺术家的一些民艺作品。那时的他发现,他对自己国家的文化并不了解。

安藤雅信突然意识到这或许才是他始终没有创作的冲动的原因。

“纯粹平和的人都有一股孤注一掷坚持到底的意志力;有收获的人,必定是努力克服原始个性后产生的结果。”

从纽约回到日本之后,安藤雅信开始了自己的陶艺生涯,不过在制陶的过程中,他总觉得还是缺了点什么。

为了寻找现代美术的灵感与属于东方的艺术归属,他毅然出走印度,在印度流浪旅行的半年对他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探寻生命的归属

在印度,他看到了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印度人们的生活热情,他意识到,根植于一个民族的自信本身拥有极大的魅力及力量,他开始思考并反省,或许自己此前一味地崇尚西方逻辑和审美,只是在掩盖自己心底对于自身文化的一种不自信罢了。

从印度回到日本后,安藤摒弃过去创作中的种种杂念,用一颗纯粹制物的心,摒弃曾经的功利,去接纳生活中的细小的人、事、物,选择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岐阜县多治见市,再次开启陶艺生涯。

就这样,安藤雅信带着最纯粹的信念回到了陶艺界。

回归成为了一名真正的生活家:和妻子创立百草画廊;出版图书,生活工艺家六人在世界各地联合巡展“宁静的伫立”;创立了支持年轻陶艺家的机构STUDIO MAVO,鼓励更多陶艺爱好者为梦想实践......

回归生活的起点

回到自己的家乡宇治见市后,安藤雅信与妻子共同创立了百草画廊。

在我们印象中,画廊应该出现在繁华的街头巷角,供更多的人去其中观看作品,购买作品才对。

但安藤没有这样想,“百草”创立在一座修建于明治中期、带有茶室的“数寄屋”风格的旧民居中,哪怕你来到宇治见市,想要去安藤的百草画廊也需要坐完电车再步行。

很多人不解:为何把艺廊选在交通不便、历史已逾百年的老旧民宅中?

安藤雅信回答道:

“以凹间、茶室为代表体现出的空间美意识在现代社会中被逐渐遗忘,令人十分遗憾,老旧民宅中那凛冽的空气不正是超越了美与丑,赋予忙碌生活中容易被惰性掩埋的生活一些张力吗?”

百草画廊中的展品,不同于那些出现在美术馆中高高在上的陈列品,让人心怀遥不可及的距离感进行鉴赏。

百草画廊中出现的,多是一些在平时生活中会用到又具有一定艺术性的生活道具。

在这里,艺术品和日用品的界限变得模糊,让人忍不住思考:人、物和生活到底是什么关系?

在安藤的眼里,“生活之物,都是创作的原点”,这些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凡物同样拥有灵魂,比起纯粹艺术性的创作,他更在意人们第一次使用器物时的感觉。

他相信好的器皿与人会产生感情,它们不会喧宾夺主,而是会随着时间成为“家”的符号。

“作品也好,生活用具也好,它们从来不是孤立于生活存在的。”安藤的创作,实现了从现代美术到生活工艺的过渡,其倡导的“使用者文化”也并没有局限于食器,而是拓展到了衣、食、住等多个领域。

安藤雅信在《美的觉知》一书再次提到了这一理念:坚持日常使用之美远远重于束之高阁的艺术观赏。

高攀不起的艺术品只能敬而远之,不如适用于日常生活中,既实用又能享受美。

建立人与物的连接

或许大家对于安藤雅信作品的认知大多是那个为人精道的“片口”。

日本片口的特点是杯沿上会开一个小口,为的是安全地倾倒液体。在日本,片口是很常见的东西,可以用于盛水,盛调料,或是用来倒清酒。

安藤雅信在制作这些片口的时候,每件作品、每种尺寸,虽然表面相似但线条和细节上都有微妙区别。

根据尺寸的不同,杯沿开口的位置和大小都会有细微的变化和调整,安藤雅信让自己的每只片口都有其独到的特点。

观察他的这些陶艺作品,会发现形状往往非常简单,没有骨瓷那样的精致透亮,也没有其他瓷器的色彩丰富,反而在素净中还带了点粗犷。

仔细把玩,却能让人感觉到细节处的美好,比如很少被关照到的杯盖,都会被上过一层银釉,既减少了与桌面接触时的摩擦,手感又觉得温润而细腻,一种浓浓的匠心之气扑面而来。

安藤常说:“不要的东西削去,最后剩下的就是作品的原型了。”

他的作品从来不是为了追逐旧时工艺的华美,而是回归了制物的初心。 在他的手下,一件件日用器物,都变成有生命力的艺术品。

很多人提到安藤雅信总是联想起的作品和他获得的种种成就,但他们也忘了在这些作品和成就背后,安藤雅信也是经历了许多才有的今天。

法国著名文学家罗曼罗兰说:“世上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用半生时间游历了世界后,安藤雅信选择重回自己家乡的乡间田野中,愿你我都能有如此的勇气,找到自己的人生原点。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