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钟训正院士:想取得好成绩,除了勤奋,别无他法

2020-09-18

南京长江大桥是长江上第一座由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它的桥头建筑既要反映当时的时代特征,还要展现人们的精神风貌,对设计师的水平要求之高可想而知。1960年周恩来总理亲自选定了这份建筑方案的设计师,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建筑大师、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钟训正。

作为我国的建筑设计大师,钟训正长期以来致力于建筑设计研究、创作与教学工作,并鲜明地提出“顺其自然,不落窠臼”的建筑设计思想,在建筑学领域产生了深远浓厚的影响。

钟训正工作留影

入门“建筑学”

1928年,钟训正出生在湖南武冈的一个教师家庭,在十个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八。因为受了平和务实的家庭氛围影响,钟训正的兄弟姐妹们在择业时都无一例外地选择了医科、师范和工科,而排行第八的钟训正,大学专业却选择了介乎“艺”与“工”之间的建筑学,这与大嫂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

“毫不夸张地说,大嫂是我在绘画方面的启蒙老师,激发了我对绘画的热爱。”因为受了作为美术教师大嫂的影响,小小年纪的钟训正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也为他在高考填志愿时选择“建筑学”埋下了伏笔。

1948年,钟训正考取了当时全国最负盛名的国立中央大学建筑系(现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前身),并在同年10月乘坐从长沙开往南京的轮船到学校报到。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独自离家远行。

在四年的大学生活中,良师如明灯,为他照亮了远行的路。杨廷宝先生是钟训正和同学们最为熟悉的老先生,他在设计指导时经常鼓励学生们做出适时适地的任何建筑形态和风格选择;童寯先生是设计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全才,他在指导学生设计时思维活跃,讲课时言简意赅,见地高深;刘敦桢先生则是一位治学严谨的理论型学者,他独揽了钟训正班上的建筑史教学,并以丰厚的阅历和精到的理解,为学生讲解中国建筑史、西方建筑史两门课程。

钟训正记得,在一年级上学期完成西方古典建筑构图练习中最大的一个作业时,他为了省事,想省略掉一些参考原图中的希腊式花纹,杨廷宝先生得知此事后对他说:“想省事就不必学建筑。”在受到杨廷宝先生的严格批评后,钟训正将自己的错误及时的改正了过来。

在国立中央大学建筑系学习期间,钟训正在杨廷宝、童寯、刘敦桢等老一辈建筑教育家的严格要求下,不仅打下了扎实的专业基本功,汲取了专业领域的丰富知识,还养成了良好的专业素养。

1952届毕业生合影

(前排左起:毕万椿,齐康,刘季良,二排左起:何必男,沈佩瑜,三排左起:郭湖生,钟训正,强益寿)

设计方案两次被周恩来总理选定

1958年秋,钟训正第一次参加了在当时建筑界最高等级的项目:北京火车站方案设计。他的设计方案被周恩来总理亲定为实施方案。

他还有一项设计方案被周恩来总理选定,那就是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设计。

1958年,南京工学院开始设计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但由于设计方案一直没有得到南京市委的同意,于是1960年,铁道部发起了全国范围内的南江长江大桥桥头堡设计竞赛。随后,钟训正的设计方案在竞赛中脱颖而出,其“红旗”造型桥头堡方案被周恩来总理选定。

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

在桥头堡设计方案中,钟训正不仅在造型构思上准确把握了时代的脉搏,同时力求建筑本身的和谐统一以及建筑与环境的相得益彰,他的设计堪称是一座时代的建筑丰碑。

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

除了这两个曾获得过周恩来总理青睐的建筑设计方案,钟训正其他的建筑设计方案,一样被众人所称道。

1959年,钟训正与南京工学院部分教师合作参与江苏无锡建筑工作者之家方案设计,他们的方案在华东区评选时被评为两个优秀方案之一。

1963年,钟训正与建筑系赖聚奎老师合作,参加了一次国际性赛事——古巴吉隆滩国际设计竞赛,在全国十九个高等院校及各大城市设计院的众多方案中,他们的方案被评为优秀方案之一,送选古巴。

吉隆滩纪念碑国际设计竞赛设计图纸

800多幅图纸,厚积薄发

钟训正之所以在建筑设计上取得如此丰厚的成就,离不开多年来他不懈的积累与练习。1954年他回到母校任教,直到1966年,12年里钟训正在建筑设计创作上积累了丰厚的资历与阅历。

为增加自身建筑技术方面的知识储备,1963年,钟训正开始用钢笔抄绘国外建筑构造图。他将自己所有的精力都放到了搜集、抄录国外各种各样的建筑构造大样上。

由于当时没有复印机、扫描仪,所以钟训正都是靠自己一笔一画将其描下,他描绘和翻译了800多幅图纸。

这800多幅的构造大样的研习和描绘、收录,让钟训正在今后的创作实践中受益匪浅。

除了积累丰厚的成品图页,他也为日后出版的《国外建筑装修构造图集》完成了主体资料的采集和整理。更重要的是,这不可或缺的建筑技术的给养补充,为钟训正的方案设计的现场实施增添了法宝和利器。

《国外建筑装修构造图集》钟训正编绘,东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

“伟大的艺术家无不在千千万万张习作和作品上才建立自己的丰碑。天才是勤奋所培植的。”他认为,要想取得好成绩,除了勤奋,别无他法,只有一笔一划认真画,才能厚积薄发。

创建“正阳卿工作组”

1984年,钟训正作为访问学者被学校派往美国印地安那州保尔大学学习。

在美国进修的14个月期间,钟训正开始探索和思考国内外建筑教育及设计实践方面的差异。他去了两家设计事务所工作实习,参与了美国印第安纳州首府印第安纳波利斯市市中心广场及旅馆等方案的设计,他的工作受到了建筑同行们的极高赞誉。

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市中心广场综合方案平面

回国后,随着改革开放而来的全国建筑繁荣,钟训正也随即确立了建筑与环境顺其自然的设计思想,并联合孙钟阳、王文卿教授成立了“正阳卿工作组”。

钟训正在思考西方对于传统建筑与新建建筑之间关系的处理时,发现欧美国家很珍惜古老的建筑文物,在对传统的继承与创新方面多有值得学习之处。比如西方建筑师通常立于城市的角度处理新旧建筑之间的关系,而这种顾全大局的整体观念恰巧是我国建筑师们所欠缺的。

于是,他开始从大局观的角度,深入解读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力求达到和谐统一的美学价值。随着一个个优秀作品的问世,“正阳卿”开始闻名于全国建筑行业。

钟训正

“顺其自然,不落窠臼”

1990年,钟训正和他组建的“正阳卿”小组在的《建筑学报》上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设计主张——“顺其自然,不落窠臼”,并对其进行了解读。

他认为“顺其自然”就是根据具体的创作环境,因地制宜,发掘利用国内现有的物质技术条件,在技术的可行性和合理性的基础上,尽力赋予建筑新的形态和内涵,力争求实与表里如一,达到一定的经济性和功能上的适用性。

而“不落窠臼”则是在建筑设计创作的过程中既要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和建筑理论,但不囿于理论的内容,更不盲目搬用、套用,而是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实践中验证理论。最后,他还坚持建筑创作要尊重传统,但不迷信传统、遵循陈规。

合肥稻香楼庐阳饭店、无锡太湖饭店新楼、海南三亚金陵度假村、无锡同里湖度假村,细数钟训正的建筑设计作品无不体现出他的设计思想。

南京中华路中国银行与瞻园商厦

桃李不言,潜心教学

钟训正自1952年步入讲堂任教以来,数十年间始终坚持工作在教学第一线,他亲历了新中国建筑教育的转折、停滞与发展三大重要时期。他在秉承学院传统的同时,又结合实际开拓性地开创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研究生教学新模式,书写了新中国建筑教育的光辉一页。

几十年来,他潜心教学、孜孜不倦、探索不辍,关心和参与本科教学改革,为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建筑教学体系做了大量工作。他曾先后参加“建筑构图原理”“建筑初步”和各年级的“建筑设计”课程教学,并在继承老一辈言传身授的经典教法上鼓励学生大胆创意,为学科传统的创新做出了积极的探索。

因为突出的业绩,钟训正被首批获准招收研究生。他还参与首创了团队合作的研究生培养模式,1997年,钟训正开始招收博士。

多年来,他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高层建筑设计人才。他的学生中,有的已在教学和设计部门担当重任;有的则成为了建筑学领域的专家教授;还有的成为了著名的建筑师、国家级建筑大师。

建筑绘画的独特风格

钟训正出版的一系列水平极高的建筑表现类专著中,贯穿了他职业生涯的绘画情怀——从青年的勤奋执著、意气奋发,到老年的细腻平和、洒脱传神。

不得不说,建筑绘画是钟训正学术成就的又一高峰。

苏州拙政园

“顺其自然,不落窠臼”是钟训正在总结其设计思想时所做的总结,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描述其建筑绘画的独特风格。

他对美籍匈牙利建筑画名家西奥·考斯基简练洒脱的宽笔画风甚是欣赏并研有心得。同时,他还对多位画家的作品进行了研究,其中最喜爱的是画风细而不腻、收放自如的美国建筑师奥托·爱格斯。

他不仅对这些画家作品不断临摹、研究,还耐心地对其光影、层次、空间感、氛围进行推敲,在此基础上,他画出了大批“粗中有细”风格的风景画新作。以粗铅笔明暗关系为基础,局部做精细表达,基本奠定了钟训正独有的建筑画风。

捷克-布拉格

纵观钟训正的建筑人生,他始终坚持本心,力求传统与创新的辩证统一,建筑与环境的自然和谐,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努力探索在我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的现代建筑创作道路,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风格。

几十年来,他潜心钻研,孜孜不倦,探索不辍,为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建筑教育和建筑创作事业做了大量工作。他的名字广泛流传于无数建筑人的心里,也深深镌刻在他的设计作品中。

钟训正

(1928.7-)

建筑学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

文:采集工程项目办公室/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

参考资料:

1.《钟训正总结报告》,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

2.《用建筑诠释和谐与美丽——专访著名建筑设计专家钟训正院士》,杨云,《科学中国人》2007年第04期

3.《天道酬勤——记建筑学家钟训正》,蔡逸,《湘潮》2005年第11期

4.《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设计师钟训正:自己虽无天分但却有股“傻劲”》,钟训正,《群众·大众学堂》2019年第2期

5.本文图片来源于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

注:在钟训正院士的采集工作中,采集小组成员了解到钟院士的出生年份是1928年,故此篇文稿的人物历程时间以此为基准。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