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爱人如己,就是让我们要换位思考、将心比心

2020-09-18

《群书治要·礼记》讲座第15讲03

有人质疑,说“传统文化是在传统农耕社会发展起来的,是建立在家族血缘关系的基础之上的。到了现代社会,社会化的大生产和市场经济,使得血缘家族的关系已经不复存在。传统文化也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

这些观点看上去似是而非,因为讲这些话的人都是专家学者、权威人士,也讲得头头是道,但是实际上并没有抓到根本。因为中华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特点,强调的是“伦理道德的教育”,人与人之间的结合是道义的结合,而非功利的结合。这是它能够起作用的根本。比如说即使是同一家人、存在血缘关系的人,如果没有了伦理道德的教育,也仍然会出现儿子把自己的母亲活埋,兄弟因为一点点财产吵上法庭这样的现象。但是在古代重视了伦理道德的教育,可以一家族的人,上千口、几代同堂仍然是其乐融融。

我们以前讲过一个“陈昉百犬”的故事。因为这一家人吃饭的时候,长幼有序,如果有一个人没有来,大家都会等他。这种长幼有序的观念,无形之中就影响到他们家养的一百条狗,只要有一条狗还没有来,其他的狗都会东张西望,就等着这个狗来,等这个狗来了之后,才一起去吃食物、一起就食。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关键不在于血缘关系,而在于什么呢?有没有良好的伦理道德的教育。如果没有良好的家风、家教,即使是兄弟姐妹也可以吵上法庭,甚至反目成仇。关键在于接受了什么样的教育。

中国古人从小就学习礼让、谦让、退让,念念为对方着想。《弟子规》中说:“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兄弟姐妹之间,看中的是恩义、情义、道义、手足之情。“言语忍,忿自泯;财物轻,怨何生。”如果兄弟姐妹把财务看得淡一点、看得轻一点,把手足之情看得重一点,怎么可能因为一点财产就会起争执呢?彼此之间在交流沟通的时候,言语上互相忍让一下、少说一句,怎么会起争执呢?《弟子规》它就两句话,你只要做到了,兄弟姐妹之间就能够和谐相处。有了这样良好的伦理道德教育,使人做事念念都为对方着想。遇到利益的时候,也是首先考虑到对方,这就是礼让、谦让、退让。怎么会有争执发生呢?

但是,我们受到西方极端个人主义的影响,“竞争”成了主流的价值观,讲自私自利。为了获得自己的利益,就必须去和别人竞争,好像不竞争,就得不到自己的利益。竞争再向上提升就是斗争,斗争再向上提升就是战争。产生了一系列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问题,这些也都是战争产生的根源。英国著名的历史哲学家汤恩比先生,在系统地考察了各国的发展史,特别是文明发展史、文化发展史之后,从文化学的角度提出,说:“能够真正解决21世纪社会问题的,唯有中国的传统文化。”

为什么呢?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它强调的是“一体的宇宙观”。父子是一体的,君臣是一体的,兄弟是一体的,夫妻也是一体的,朋友也是一体的,我和他人、和动植物、和天地万物都是“一体”的关系。既然是一体的关系,就像一个身体一样,谁也离不开谁,就应该是团结互助,就应该是力行仁爱。

古人讲“一体之仁”。什么是“一体之仁”呢?就是我们要向爱自己的身体一样去爱护他人,这个叫“一体之仁”。其实我们有“自己”和“他人”的时候,和“一体之仁”已经有差别了。因为“一体”是不分彼此的,你还有“我”,还有“他”,还有这种对立的观念,实际上已经和“一体之仁”差了一点了。但是对于一般人,他体会不到什么是“一体之仁”,所以就怎么样呢?告诉我们要“爱人如己”,就是你要像爱自己一样去爱别人。

“爱人如己”怎么样做呢?就是要从“忠恕之道”来做起,那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都是让我们要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弟子规》中也说“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任何事你要做给别人之前,首先都要扪心自问,我希不希望别人以这样的方式、态度对我,如果我不希望,那也不能够以这样的态度、方式去对待别人。所以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仁、义、忠、恕”,你能够做到“仁、义、忠、恕”四个字,很多问题矛盾就会迎刃而解。

所以对人要有真诚的仁爱之心。别人对我没有真诚,我对别人还是一味地真诚,还要有仁爱心,那就是要“爱人如己”。正是因为传统文化有这些理念,所以汤恩比先生,在深入了解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后,对比了各国的文化,提出了“唯有中国的传统文化,才能够为世界带来希望与和平。”这是一个外国人说的。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