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精神留存于天地之间,方能达成天人合一

2020-09-08

在生活中,从兴趣出发去做一件事是十分美好的。我们一辈子最大的乐趣来源对人生的探讨,从中体会生命的奥秘与思想的伟大。学习哲学可以帮我们培养兴趣与能力。

从学校走向社会,我们对知识有了更深、更广的需求。在生活中,哲学思想指导着我们去探索,中国哲学的内涵远远超过孔子和老子,或儒道两家的涵盖范围。

虽然我们还称中国哲学为传统文化思想,但是孔子也很难想到,到了12世纪朱熹的成为当时的正统儒家思想。

1.

在西方人眼里,咱们的生活渗透了儒家思想,他们把儒学看成一种宗教。

但是我们哲学要解决的是人与天、人与物、人与社会、人与己的关系。在中国哲学精神中人们更关切人生的思考,古代祭祀虽要向天祈福,但是人可不是把所有命运都交给天,而是希望天可以对我们策划的处理的问题给予肯定,其他都是人的事,我命由我不由天。

我们重视家族传承,不需要去建立教堂呈现出两个世界,而创造一个生的世界,这就是天人合一(“天”是死去的人,“人”是活的,两者合二为一)

2.

西方人开始阅读中国哲学著作的时候,通常认为这些中国哲学的作者言论十分简短,甚至不连贯。

看《论语》,每段就几个字,段之间还没有联系。那《老子》呢?全文字数就相当于一篇杂志,但老子的哲学思想全部都在里面了。

西方大学虽然很早就开始注重通识教育,但是在东方哲学的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的内容关联上却涉及很少。当学生们习惯长篇大论的时候,遇到中国古典哲学文字就很难辨别。

读中国哲学经典,首要得认知到它们并不是专门的哲学著作,在中国古代人人都读经书,非专业的哲学家比专业的要多得多,大多数辑录都是记载了几个人在一起的言论与思想,时间也不是统一的。关于文字的简短,中国哲学家更喜欢用格言、警句等表达思想,如果以这些句子作为论点也可以长篇大论,但是很多句子都有相互暗示与不足,就如中国诗歌一样,有追求艺术的目标,“言有尽而意无穷”。

所以读中国哲学需要讲究“味道”,而且需要自己去品尝,先了解历史文化。

这些奥秘来自冯友兰大师写给西方人看的《中国哲学简史》,传达的哲学对人生反思的探究。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