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天堂的栅栏,是用黑夜和光 隔出来的

2020-09-08

作者丨谷未黄 诵读丨张少华

读评丨昊易金波丨水云魅影

插图丨网络 编辑 | 心象(ID:turezyx)

女娲是补天救世的英雌和抟土造人的女神,还是一个创造万物的自然之神,神通广大化生万物 ,她开世造物,因此被称为大地之母 ,是被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的创世神和始母神。

贝尔纳·斯蒂格勒(1952—2020):当代法国哲学家,解构主义大师德里达的得意门生。1992年在德里达指导下于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获博士学位。2006年开始出任法国蓬皮国家艺术文化中心发展部主任。主要代表作有《技术与时间》《象征的贫困》《怀疑和失信》《构成欧洲》《新政治经济学批判》。

贝尔纳·斯蒂格勒的女娲

文丨谷未黄

我从未看得如此清晰,天堂的栅栏是用黑夜和光

隔出来的。如果没有光加入

夜晚的尽头,可能就没有女娲补天。她的快感

是欲望的结果,欲望必然是一个升高的过程

这是一种移位,里面构成一种败坏

天空即界面,如果我们想要这些特别的物件

作为通往欲望之物的装置

它给出了这种快感,它必须也要建立欲望

也必然可以给出不愉快或者痛苦

至少女娲必须付出努力

这就是实践的所在,而不只是使用

无法得到某种欲望之物,是因为有些东西禁止了

我们,它们同时也构成了我们的欲望

欲望之物在结构上是无限而且无法比较的

要不然它便不是被欲望,而只是被觊觎一一

那仅仅是一个消费品,而欲望之物是不能被消费的

女娲是在劳作而不是被利用,超越了即时的工作

她找到的是一个世界,并且转化了这个世界

所幸一种痛苦,可以突变成快感

同时也转变了个体化的环境——将痛苦降到最低

这种想法本身没错,而是它变得很弱了

魔术、神话、宗教、政治、哲学、科学以及技术

这些力量没有中心或家,绝非一种

缺乏或者丢失,它们提高了驱力快感

我们必须分开这种可以耗尽的享乐,另一种层次

是无限以及不可量度的——它让我们

接触所谓的崇高

这意味着,不是我们给了物件关怀或担忧

而是工具施加在我们身上

2020年8月18日夜10时·侏儒山

昊易金波读评

把劳动用欲望的驱动力去拆解,而且使用的是代表中式技术之神"女娲补天“为布景。站在贝尔纳·斯蒂格勒技术哲学的角度看,肯定是一种洋为中用的新视角。

"女娲是在劳作而不是被利用,超越了即时的工作。她找到的是一个世界,并且转化了这个世界",显然女娲超越了欲望本身。

"魔术、神话、宗教、政治、哲学、科学以及技术

这些力量没有中心或家,绝非一种/缺乏或者丢失,它们提高了驱力快感", 这应该是"可以耗尽的享乐",而超越欲望本身则"另一种层次/是无限以及不可量度的——它让我们/接触所谓的崇高"。

在这里,用"所谓的崇高”去理解工具,则我们的崇高也是负累之作罢了。

从这个角度上说,我们的物质文明本身的终极意义是值得怀疑的,对物件的适度关怀和担忧,对信仰的稳定作用是重要的。

比如宗教似的工具崇拜,图腾崇拜,生殖崇拜,它们是原始的,又怎么可以单纯地以愚昧定位呢,谁说它没有另一面的崇高呢?

水云魅影(小九)读评:

“试图重新讨论技术在人类本性中的作用和地位。”

用哲学的思辨入诗,作为一种精神内核的撞击,这是思索的创新,是艺术的美化,与大多数人认为的诗意盎然的初衷或者相违背,但是哪又怎样?有心迸射的火花,人们一直无法阻止它发散的速度与辐射面。

时间驯服了空间,空间推演着时间。在时空串联的思域里,知识体系的架构与认知能力的高低一直是鸿沟。不可否认,谷老师的作品用后现代主义的探索实践,一直在建造独立的思想体系,并拉开与世俗之间的距离。

他的思域存于现实,离不开社会,但又一直站在社会的边缘,用永无探索的知识欲望,通过客体的欲望,寻求本源化的解析,来回馈社会,回应时间长河。

《贝尔纳·斯蒂格勒的女娲》选取两个特定代表性的人物,明显有致敬与警示的意蕴。

作为上古创世女神,女娲用黄土仿照自己造成了人,创造了人类社会。女蜗自身带有的主观创造性毋庸置疑。同样法国的哲学家贝尔纳·斯蒂格勒,作为现代技术哲学研究的开创者而被世人所熟知。他曾警告:技术是解药,也是毒药。警示人类辩证,宏观,公正,尊重与德行。

了解了这些以后,再来看诗人表达的意指,就会发觉诗人站在时间的中部,开启的是天堂的一端,将黑夜和光明的火种思索。并用胸腔的热烈敲打社会,呼吁光。呼吁创造主义结构。并对魔术、神话、宗教、政治、哲学、科学以及技术保持中立态度。

在所有的物种里,人身无长物。万物的灵长若关闭的思想的大门就会变成碎纸片儿。在不断驱动社会的发展力,人类之所以主导性存在,就是因为发挥了尽可能的主观创造力。“技术是人类为弥补缺陷而获得的性能”,“缺陷存在”是人类的第一品性。

再度推演历史,钻木取火,盗取火种,每一步人类的探索,都是漫长而又深刻的冒险。如果人类不发挥主动能动性,不带着创造力去碰撞,思想体系,民族记忆、个体记忆,甚至是思域领域,写作的技术与探究也会缺乏生命力。

时代发展的洪流,是潮水,也是猛浪。社会的转型时期的欲望与迷离,驱动与受制,融合太多的思考。用这样的文字写诗,的确是拉开了鸿沟,读者的粗浅探究,本也带着追思。

作者:谷未黄

原名胡盛瑞,祖籍江西九江,曾任长江日报社文化报副刊主编、长江日报记者、校对,谷未黄书院执行院长,第四届武汉作家协会副主席,原湖北省作家协会诗歌创作委员会秘书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已出版诗集《初潮》《谷未黄乡村诗选》《谷未黄通俗诗选》《偷来的天堂》《月亮遗址》《与蚂蚁谈心》;散文集《一只老鼠的谈话》《哪里是故乡》。

诗观:泥工有泥匠,木工有木匠,诗人目标应直指“21世纪中国诗歌巨匠”。

读评:罗森,籍贯四川万源,曾在《长江诗歌》《中国风》发表各类刊文。现为《中国原创文学网.新诗版》,《中国诗歌网论坛.新诗研究》,《世界诗歌网.新诗版》,《全球生态作家杂志》等刊物任网络编辑。佛心对人,网名昊易金波。

王欣:笔名(水云魅影/ 若水飘) ,籍贯甘肃武威,现居郑州。

阡陌小九,纯心写字,见心见人见万象。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