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比小提琴学派对中国小提琴艺术发展的影响
当世界小提琴演奏艺术中出现了象克莱斯勒那样伟大的小提琴家时,小提琴才刚刚传入中国。1921年底北平音乐传习所成立,1927年肖友梅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第一个独立的音乐教育机构———上海国立音专。“五四”运动后,留法中国音乐家渐多。
克莱斯勒
20世纪初,归国的海外留学生和外籍音乐家的到来推动了小提琴艺术的发展。这其中,法比学派主张内容与形式并重,不仅追求演奏技巧的完美,更致力于表现蕴藏于作品中的思想和感情,在当时代表着小提琴艺术的发展方向,并对中国小提琴艺术的发展影响巨大。在其影响之下,中国在小提琴艺术发展道路上,出现了多位有代表性的演奏大师。
马思聪是中国小提琴史上里程牌式的人物,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留学法国的马思聪深受法比学派影响,对推动中国小提琴艺术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在演奏风格上,马思聪追求法比学派干净、秀美的歌唱性。在发音和运弓方面要求声音集中透明,用弓不太长,不希望声音太响、太浓、太粗。
在音乐创作上,马思聪、冼星海等留法学生的杰出代表,借鉴法国学派的技巧,同时与中国民族风格相互交融,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乐曲,其中部分作品已成为中国小提琴艺术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如马思聪作品之三首《内蒙组曲》(《史诗》、《塞外舞曲》、《思乡曲》),三首《西藏音诗》(《述异》、《喇嘛寺院》、《剑舞》),《牧歌》等,尤其《史诗》在结构上模仿了法比学派重要演奏家维尼亚夫斯基的《莫斯科回忆》,可见其在创作上也受法比学派风格的影响。无论从师承学习还是音乐演奏创作,作为中国第一代小提琴音乐作曲家与演奏家,马思聪得道于法比学派,并将其思想风格撒播在中国小提琴发展前进的道路上。
马思聪
解放前后,有不少赴国外学习小提琴演奏的留学生对中国小提琴音乐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其中较有成就的有我国著名西方音乐史学家、音乐学学科的创建者张洪岛及中国现代高等音乐教育的创立者之一陈洪。
20世纪50年代末,海外归来的“林氏兄弟”中的林克昌、林克汉被视为当时中国小提琴界的佼佼者。林克昌于1950年赴巴黎音乐学院跟随法比学派著名大师埃涅斯库学琴,吸取了当时西欧小提琴演奏艺术理念以及丰富的艺术修养,这对他本人乃至中国小提琴艺术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林氏兄弟在北京公演了许多大型高难度小提琴协奏曲,在当时中国罕见而有影响。
改革开放后,中国小提琴艺术重新获得蓬勃发展,特别注重加强与欧洲国家的音乐交流。中国小提琴艺术教学、演奏和创作乃至理论研究等各方面水平迅速提升,培养出一批批高层次弦乐艺术人才。1983年,年过不惑的刘育熙赴法国国立高等音乐学院进修,师从法国当代最负盛名的小提琴大师热拉尔·布莱教授。布莱教授给他的鉴定是:“最有才华的小提琴家之一,最有资格成为法国小提琴艺术学派的传人”。
热拉尔·布莱
刘育熙及林耀基、王振山、俞丽拿、郑石生等代表性小提琴家们,不但学习和继承了法比学派的先进理念与技术,而且还逐渐把它发展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小提琴理论和演奏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