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李白被儒生嘲讽后,写了一首骂人诗,全文没一个脏字,你都以为是夸你

2020-09-02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开放包容的大一统王朝,幅员辽阔,经济发达,在它鼎盛时期,向其朝贡之国多达三百余,在当时是世界性的灿烂帝国。它的开放包容也造就了中国历史上诗词文化的繁荣,唐诗总共约5万多首,超出各朝代诗歌总和的两三倍,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连近代大文豪鲁迅也评价唐诗道:“我认为一切的好诗,到唐朝已被做完,此后倘非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再动手了。”

唐诗主要分为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浪漫诗派,现实诗派。随着唐朝从初唐到盛唐,再从中唐由盛转衰至晚唐,唐诗的发展也随着王朝的兴衰起起伏伏。而唐诗中重要的代表李白就是处于盛唐时期,当时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唐诗也随之发展至顶峰,李白豪迈洒脱的性格正好与盛唐之繁荣相辉映,他是浪漫主义诗派的代表人物,其所作诗歌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意境奇妙,不拘一格,因此被后世人誉为“诗仙”。

李白十五岁时就已经作诗多首,并得到一些社会名流的推崇,李白虽好读书,但与一般的穷酸腐儒有很大区别,并不是死读章句,作诗时也喜欢随性发挥,而且他喜欢剑术,文武双全,在年仅24岁时便“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是个著名的游侠。在领略大唐的名山胜水时,李白也不忘投身报国,他一直渴望得到朝廷的重用,曾多次向唐玄宗献诗谋求官位,但玄宗只是惊叹他的文采,令李白供奉翰林,职务是给皇上写诗文娱乐,陪侍皇帝左右。时间日久,李白不免觉得英雄无用武之地,看着青春渐渐荒废,李白开始借酒消愁,一次在酒醉之时竟然命令高力士给自己脱靴。李白清高自傲,放荡不羁的性格终究不适合在官场上阿谀奉承,在受到高力士的谗谤后,李白最终离开了长安,开始云游。

开元末年李白移居东鲁后不久写了一首骂人诗,全诗除了一个“死”字有些难听外,没有一句脏话,没文化的人看了还以为是在夸你,这首著名的骂人诗就是《嘲鲁儒》。

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

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

足著远游履,首戴方山巾。

缓步从直道,未行先起尘。

秦家丞相府,不重褒衣人。

君非叔孙通,与我本殊伦。

时事且未达,归耕汶水滨。

这首诗是李白与鲁地的儒生产生摩擦后创作的,李白当时寓居东鲁之地的兖州,其地距孔子故里曲阜不过数十里之遥,正是“盛产”儒生的地方。李白来到这里,见到大批“鲁儒”,与之交接后,心所鄙之,因此写诗讽刺。

这首诗的意思翻译过来是:鲁地老叟谈论《五经》,白发皓首只能死守章句。问他经国济世的策略,茫茫然如同坠入烟雾。脚下穿着远游的文履,头上戴着方山的头巾。沿着直道缓缓迈步,还没抬脚,已掀起了尘土。秦朝丞相李斯,早就不重用褒衣博带的儒生。你也不是达于时变的通儒叔孙通,和我原本就不是同流。什么是适合时代的事都不懂,还是回到汶水边去躬耕吧。

全诗开头两句直指鲁地的儒生只会死读四书五经,问他们治国的策略时却完全不知;接下来的三四句又嘲笑儒生们注重穿衣仪表,将他们外表的矜持与其内里的无能构成对比,更加突显了他们的迂腐;最后三句是说秦朝的李斯就知道不能重用鲁儒,而我李白虽然也崇奉儒学,但要学习懂得变通的叔孙通,而你们这些不识时务的人跟我不是一类人,既然你们对时务一窍不通,那么还是回到老家的汶水边上种田去吧!

李白的这首《嘲鲁儒》之所以点名讽刺的是鲁儒,是因为自汉代以来,山东的儒学就有齐学与鲁学之分。两者的区别是鲁学好古而齐学趋时,鲁学重章句而齐学重世用。汉高祖时的儒生叔孙通,就是属于齐学一派。他在天下初定之际,为了树立朝廷的权威,领命去鲁地征召儒生以共起朝仪。但当时有两个鲁儒却不肯前往,理由是天下虽初定,但还有死者没安葬,伤者的病没好,这时候却想起了礼乐,这与古制不合,所以要去你去,不如玷污我。叔孙通听后大笑道:“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

李白素有匡扶天下,济世安民之志,因此他将自己归为叔孙通一类,而李白的性格又正好放荡不羁,在与注重仪表的鲁儒相遇后,难免谁都看不起谁。整首诗的嘲讽是极其辛辣的,令人仿佛看见了鲁儒们的窘态,和李白飞扬跋扈的神情,也感受到了他的宏伟理想所迸发出的精神力量。

不过官场上历来讲究中庸之道,过于恃才自傲,放荡不羁的李白和过于保守迂腐的鲁儒结局是一样的,都是为官场所不容,所以这首诗歌越是嘲讽的辛辣,我们越是能感受到李白一生怀才不遇的悲凉和无奈。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