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的千里江山图,80岁的富春山居图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里,
有两幅山水长卷。
一个青绿闪烁,熠耀发亮;
一个笔墨枯淡,浑朴苍茫;
一个被称是「独步千载,殆众星之孤月」;
一个被称是「画中之兰亭」;
一个是《千里江山图》,
出自十八岁的少年之手。
一个是《富春山居图》,
由一个八十岁左右的老者而画。
18岁的千里江山图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
一卷画在舞台中央徐徐展开,
辽阔天地间,烟波浩淼,层峦起伏,
瞬间惊艳世界,
这幅画便是《千里江山图》,
开幕式里唯一的国画展示。
看过《千里江山图》,
很难不被它的美震撼。
山峦跌宕起伏,极有韵律感;
细细一看,千山万壑都有着不同的模样。
有的山,如众星拱月,
像无所畏惧的少年,神气昂扬;
有的水,静美中不乏波澜,
似有粼粼波光,朝气蓬勃。
其间有亭台楼阁、茅居村舍,
渔船客舟,廊桥水榭,
有隐士、有樵夫、有游人、有商队,
空斋独坐、洒扫庭院,
会友观瀑、扬帆起航……
太平和乐的理想生活,
任意取一段都是绝佳的画作。
再加上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
比《清明上河图》还要大两倍,
有四层楼之高,
仿佛天下山水尽收眼底。
著名画家陈丹青更是说:
在《千里江山图》中,
我分明看见一位美少年,
他不可能老。他正好十八岁。
完成这幅画时,王希孟恰好18岁,
充满少年锐气的年纪,
看秋风不悲,
看满身富贵懒察觉。
他是宋徽宗的亲传弟子。
没考入画院时,他不服,
就屡屡进画,引起宋徽宗的注意;
宋徽宗亲自教授后,更勤奋苦练,
半年时间就画成了
名垂千古的《千里江山图》。
少年的气盛,
全数化作这将近12米的丹青。
后来,少年早逝,
身躯消失在历史的尘埃,
只留下唯一的作品。
但这唯一的《千里江山图》,
却永远记下了曾有个18岁的天才少年,
意气风发,千里江山笔下生。
80岁的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素来有“画中兰亭”之称,
除了艺术价值,
画作的经历亦如《兰亭序》般传奇。
《兰亭序》被唐太宗收藏后不知所踪,
《富春山居图》也是差点让世人无缘得见。
其中一任收藏它的人,
因为太爱这幅画,
死前想把它烧了带走,
还好被他侄子抢救,
但画还是被烧成了两段,
从此一分为二:
前半截被称是《剩山图》,
后半截为《无用师卷》。
《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局部
清朝时,《无用师卷》被征入宫,
乾隆爱不释手,题词、加盖玉玺,
空白处变得满满当当。
后来又一幅《无用师卷》入宫,
乾隆为了保住面子,
就称前一幅为真品,
也就是如今北京故宫收藏的“子明卷”。
子明卷局部
真正的《无用师卷》,
乾隆也一并收藏了,
在乾清宫静静存放了200多年,
后来被带到了台湾。
至于另一半《剩山图》,
则一直流落民间,
直到1956年被浙江博物馆
镇馆之宝。
前半卷《富春山居图·剩山图》
一幅画颠沛流离,
至今仍天各一方。
而如此传奇坎坷的画,
本身却是波澜过后的云淡风轻。
画家黄公望,虽是“元四家”之首,
(元代山水画四大画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
却是50岁才开始学画。
之前,他做过书吏,
46岁时还被上司连累做牢,
人到五十,事业无成。
但他并没有抱怨,
反而在山水间找到共鸣。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皆是过程。
美与可爱,有心皆懂。
此后,他遇到好景便画,
处处皆为风景。
将近80岁时,他决定以富春江为题
画一幅大画,画过画的都知这有多难,
更何况一个80岁的老人。
但黄公望却没想那么多,
也没去想余下的生命能不能完成。
他踏遍富春江沿岸,
“五日画一山,十日画一水”,不紧不慢,
渔舟唱晚,山林寂静,皆兴之所往,
他把灵魂安放在山川草木间,
在《富春山居图》的
一笔一画,一枝一叶里。
没有确切时间说这幅画到底画了多少年,
或许四年,或许更多时间,
画完后,他便把给送给了自己的师弟
无用法师。
纵 33厘米,横约 700 厘米的画卷,
“既无巉岩之险,亦无群峦之雄”
以最简单的黑白语言,
传达出最深切的感受,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总有人问,
一生中最好的年龄是什么时候呢?
有人说是无忧无虑的童年,
有人说是“欲与天公试比高”的青春年华,
也有人说是尽享天伦之乐,
坐着摇椅慢慢聊的老年......
我们似乎一直在羡慕
还未到来或者已经逝去的年龄。
其实,根本没有最好的年龄。
往事不可追,过去的日子不会重来;
人生多坎坷,来日不一定可期,
我们能够把握的,只有当下。
人生没有太早和太晚,
想到了就去做,
一切都是刚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