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禁止出国的极品织物文物:素纱襌衣被17岁少年偷盗毁坏,只剩一件

Image 2020-08-31

目前禁止出国展览文物已发布了三批,共计195件(套)文物,这个数字看起来让人没什么概念。但你知道吗,经过全国普查,中国可移动文物共计10815万件,看看这数字对比,从一亿多文物中挑出这一百多件,这得优秀成什么样啊。

在这近两百件文物中,一共就出现了两件完整的衣服,这里说的是实际上可以穿的衣服,不包括丝绸锦缎和金缕玉衣此类。

西汉直裾素纱襌衣

或许这第一件是什么,大家都猜到了,服装界大名鼎鼎的仙女纱衣——“西汉直裾素纱襌衣”自然是要在列的。这件薄如蝉翼的衣服出土自1972年的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为国家一级文物,也是第一批禁止出国展览文物之一。

素纱襌衣最宝贵的地方在于它的工艺,这件襌衣长128厘米,整体保存完整,而让人称奇的是重量居然仅有49克,大概是一个鸡蛋的重量,如此轻薄又精湛的衣服,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我国古代丝绸品类众多,纱、绡、绫、罗、绸、缎等,在这些品类中,纱是最先出现的。《古今服纬》中说“纱”是“其孔可漏沙也。”是说纱比较疏松,空隙大,这也是其轻薄的原因。

这件素纱襌衣的衣料是轻薄的平纹方孔丝织物素纱,这是一种单色、稀疏、方孔、轻盈的平纹组织,是最为轻薄的织物。但是,高级的纱料,并不是看空隙多大,而是看蝉丝纤度匀细。

纤度又称旦数,每9千米长的纤维,重量为1克,其纤度称“一旦”。旦数越小,纤维越细、越好。素纱襌衣的纤度只有10.5至11.3旦,比纤度为14旦的高级丝织物还要小。

如此轻薄飘逸的衣服竟然在两千多年就已经出现了,实在是让人对古人的手艺叹服。素纱襌衣目前只有一件,属孤品,湖南省博物馆曾想复制素纱襌衣,不过复制品出来后,却发现怎么做重量都超过了80克。

后来研究才知道,原来是两千多年前的蚕宝宝比现在苗条多了,吐出的丝自然更轻、更细。精益求精的专家们为了做出完美的复制品,特别养了一批蚕宝宝,严格控制它们的口粮,手动帮它们减肥,为了国宝材料也是拼了,最后也终于成功织出了一件重49.5克的复制品,而这个过程,用了13年。感谢专家们的付出,以及蚕宝宝消逝的肥肉。

另外顺带提一嘴,其实当年马王堆汉墓里出土了两件素纱襌衣,一件48克,一件49克。1983年,一个叫许反帝的17岁少年溜进湖南省博物馆,盗走了马王堆汉墓出土珍贵文物共38 件,其中就包括这两件素纱襌衣。

许反帝的母亲护犊心切,见儿子犯罪,竟然还想销赃,将一部分文物冲进了下水道,虽然后来知道逃不过追缴,又主动将剩余文物归还了,但那些被毁坏的文物却再也回不来了。这是一次人为的让人无比惋惜的考古损失。

灵鹫纹锦袍

此为第三批禁止出国展览文物中的北宋织锦,1953年出土于新疆阿拉尔墓地。这件锦袍身长138厘米,袍半掩襟,交领,图案繁复,主要是宋代流行的毬路纹,纹内饰一对灵鹫相背而立。灵鹫是古代波斯教中灵魂的守护神,也有象征不朽的生命树,因而这件锦袍从整体风格上融合了中西方装饰艺术特点,具有异域风情。

灵鹫纹锦袍现藏于故宫博物院,它是是目前故宫博物院中唯一的一件北宋织物真品,无论是织锦的纹样,还是锦袍款式都别具一格,找不到其他可类比的确切实物。

红地对人兽树纹罽袍

在同一批文物中,值得一提的还有1995年在新疆尉犁营盘遗址中出土的东汉中晚期“红地对人兽树纹罽袍”,这件衣袍是穿在一具尸体上的。

这时一具成年男性的尸骨,躺在彩绘木棺中,他穿着鲜艳如新的衣物,脸上罩着一个麻质贴金面具,面具上画出五官和鬓角胡子,看上去宛如睡着一样。这具男尸的身高有1.8米,年纪30左右,由于整体保存完好,衣物光鲜亮丽,这个墓主人还被冠以了“营盘美男”的称号。

他身上穿着的那件衣袍,主要有两种面料,一种是红地对人兽树纹,为主面料,另一种是花树纹。红地对人兽树纹由红、黄两色平纹交织形成重叠的,整个纹样上下对称,设计工整。花树纹则是接缝在外袍的左襟边缘,颜色以绿、黄绿杂织为主,内填别致的花树图像。

这位来自2000年前的墓主人,由于躯体已成干尸,在修复的时候将衣服和尸体剥离,后来填充塑形,所以里面并没有真的尸体,前去参观的时候不要被吓到哦。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