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的《枫桥夜泊》名声大噪,但欧阳修却认为此有语病
有人说是《枫桥夜泊》成就了张继,因为没有这首诗,世人不会知道他的名号。这话听来虽偏颇,但在看过张继传世的其他40多首诗作之后,不得不感叹:事实的确如此。
张继的一生,虽只短短六十载,但却历经了人世的沉浮。也正是这沉浮之间,才有了这首传唱千年的佳作。世人只知中国人喜欢这首《枫桥夜泊》,却不知道这首诗作在亚洲很多国家尤其是日本受到了极大的热捧。
这首诗作甚至还被列入了日本的小学课本,也正因此,这首诗在日本算得上是家喻户晓。因为这首诗作的魔力实在太强,1929年,日本还在青梅山筹建了一座寺庙,寺庙的名字也叫寒山寺。这座寺庙完全仿照了苏州寒山寺,寒山寺旁还立了一座碑,碑上刻写着的正是张继的这首《枫桥夜泊》诗。在此地,日本人还很有情怀地建有“夜半钟声”钟楼一座,附近溪谷清流之上还架起了“枫桥”。
张继
说到底,这首诗能历经千年传诵而不衰的最大原因在于张继创作这首诗时的独特情境。
那年深秋,落第才子张继怀着忧愁途径苏州,在异乡,当船停在城外宁静的枫桥时,他看到眼前的霜天、残月、栖鸦、枫树、渔火后,顿时在被美震撼的同时感受到了无边的寂寥和惆怅,还有那挥之不去的羁旅之孤独。而恰恰在这时,划破静谧秋夜的钟声响起:“咚,咚,咚”,大概钟声是最能唤醒灵性的吧,此情此景下,敏感的张继竟突然在钟声的敲击下灵感乍现,写下了:“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对比会发现,这首诗作与张继的其他诗作存在明显不同,张继的其他作品都不事雕琢,唯独这首却浑然天成。他的另一作品《安公房问法》就与此有着明显不同:“流年一日复一日,世事何时是了时。试向东林问禅伯,遣将心地学琉璃。”相比之下,风格迥异不说,连遣词造句都存在明显差异。
大概人的灵感和情境是最相关的,离开这种情境后的张继此后再也没有创作过如此佳作了。这与他后期的际遇有关。世人只知道张继在写作《枫桥夜泊》时是落第才子形象,却不知张继在“天宝十二年(753年)礼部侍郎杨浚下及第”。
考中进士以后的张继,立马迎来了人生的巅峰。他的巅峰和同时代的很多才子一样,都是始于高中。高中进士以后,意气风发的张继就慢慢弃笔从官了。说实在的,文章憎命达,命太好了文章写出来就很难触动人心了,要不怎么都说悲剧才是好作品真正的土壤呢?
李豫
张继的人生最巅峰是在考取进士9年后,即唐代宗李豫宝应元年(762年),这年的另一个秋天,政府军收复两京,张继被录用为员外郎征西府中供差遣,自此张继就经由“弃笔入仕”以后转为“弃笔从戎”了。之后,张继还入内为检校员外郎又提升检校郎中,最后为盐铁判官。张继这个盐判官主要干什么呢,主要是:分掌财赋于洪州。
张继的这个盐判官其实职务并不大,但这个职务的权力还是很大的,所以此时的张继也可以说得上是春风得意。然而,偏偏在这时候,命运又开始捉弄起了张继,这一次捉弄,直接要了他的命。大历末年,张继上任盐铁判官仅一年多后,突然得了重病,不久后,他病逝于任上了。只叹一代才子,就此凋零了。
在张继死后,他的这首《枫桥夜泊》逐渐广为传颂。晚唐武宗皇帝死也要将此诗刻碑陪葬,并下令此诗只应他独享。尤其到了宋朝,更是成为了炙手可热的佳作。日本裕仁天皇曾偷偷摸摸想让人把在姑苏城里的碑诗悄悄偷回去。人红是非多,作品红也是如此。他的作品在备受热捧的同时,也一度引发了各界的争议。
欧阳修
北宋大诗人欧阳修提出了异议,他直言不讳地说:“诗人贪求好句,而理有不通。”“句则佳矣,其如三更不是打钟时”。“贪求好句而理有不通,亦语病也”。但他的指责却受到后人的普遍反对。南宋文人叶梦得在《石林诗话》中说:“盖公未尝至吴中,今吴中山寺实以夜半打钟。”《唐诗纪事》也曰:“此地有夜半钟,谓之无常钟。继志其异耳,欧阳修以为语病,非也。”结果这寒山寺还真是,早不敲晚不敲,偏偏半夜敲钟。更让人称奇的是,这个传统一直保留到了今天。而且,这寒山寺敲钟每次都得敲108声,8秒一次,最后一次正好是午夜12点。
除了欧阳修之外,以各种方式质疑这首《枫桥夜泊》的人,还有很多,但不管人们怎样争议,始终也改不了这首诗被经久传诵的事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