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这三个传统风俗,你知道几个?
《鹊桥仙·七夕》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的这首《鹊桥仙》脍炙人口,流传千古。可以说,在有关中国情人节“七夕”的诗词之中,这是最好的一首,尤其是词中的“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还有“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早已是中国人在情话、情书中高频率引用的金句。
你一定知道七夕是中国古代的情人节,但你知道为何七夕定在农历七月七日吗?
你可能被牛郎织女的神仙爱情深深打动过,但你知道七夕的由来跟牛郎织女的故事无关吗?
你可能在七夕这一天和恋人甜蜜地逛街、约会,但你知道古人是怎么过七夕的吗?
1
七夕为何定在农历七月七日
七夕节,也称为“乞巧节”“双七节”“重七节”。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我们也应该称其为“中国情人节”。这是因为,只有中国这样的千年农耕社会,才能产生如此浪漫美好、寓意丰富、源远流长、传承千年的情人节。
七夕节的时间,之所以确定在七月初七,源于古人对于数字“七”的崇拜。古人认为,“七”是吉祥的数字、吉祥的符号。
西晋周处《风土记》载:“魏时人或问董勋云:‘七月七日为良日,饮食不同于古,何也?’勋云:‘七月黍熟,七日为阳数,故以糜为珍。’”所谓“黍熟”,就是丰收。七月七日是丰收的日子,当然也是吉祥的日子,是吉祥的符号。
由于古人的崇“七”心理,使得七月七日蕴含着吉祥喜庆的意味,所以这个日子就很容易和许多神话传说结合在一起。
比如《汉武故事》记叙汉武帝和西王母相会五次,每次相会时间都在七月七日。《列仙传》记述赤龙迎接陶安公、仙人王子乔与家人在缑山头相会、仙人王方平到吴蔡经家相会,也都是在七月七日。这样,七月七日就演变成了一个吉祥喜庆的见面之日了。
2
七夕的由来与牛郎织女无关
在东汉以前,七夕节是七夕节,跟牛郎、织女的故事并无关联。
牛郎、织女一开始指的是牛郎星、织女星。世界历史上,普遍存在着对日月星辰的崇拜。比如,古希腊、古罗马、古波斯、古埃及、古印度神话中,几乎都有太阳神、月神和星神。我国西周以来,古人通过对天象的观测,来预测气候变化,进而指导农耕活动,以求获得丰收。这就促使了我国原始天文历法的产生,也促使了我国早期星相学的产生。
到了今天,这两颗星星照样还在夏夜的天空中闪烁,只不过在现代天文学中,牛郎星叫天鹰座α星,属于天鹰星座,织女星叫天琴座α星,属于天琴星座。
“牵牛”“织女”在古代典籍中,最早出现在《诗经·小雅·大东》中:“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
诗中有了“银河”,有了“牵牛星”即“牛郎星”,有了“织女星”,但是二星之名在此篇中只是顺便提及,并无二星相恋的内容,也并无“七夕”“鹊桥”的内容。
到了西汉的《迢迢牵牛星》,二星开始相恋了: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诗中的“牛郎星”“织女星”,已经被人格化,并且恋爱了。但仍然未见“七夕”“鹊桥”。
直到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中出现了这条记录:“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相传七日鹊首皆髡,因为梁以渡织女故也。”这条记录还想象出了鹊群架成桥梁之后,被牛郎、织女踩过,于是头上的毛都被踩光了,“鹊首皆髡”。至此,牛郎织女的故事雏形已备。
魏晋南北朝时期,记录就更加完整了。最全面、最权威的还是宗懔的《荆楚岁时记》:
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纫,天帝怒,责令归河东。唯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一会。
于是,到了秦观所在的北宋,他在《鹊桥仙·七夕》中所写的七夕节的主角,就必须是牛郎和织女了。
3
七夕风俗之乞巧
七夕节的第一项节日风俗,当然得是“乞巧”。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宫每逢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嫔妃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候。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士民之家皆效之”。同时,宫女们还要“各捉蜘蛛闭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候。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
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录了宋朝七夕乞巧的情况,与唐朝大同小异:“至初六日七日晚,贵家多结彩楼于庭,谓之‘乞巧楼’。铺陈磨喝乐、花瓜、酒炙、笔砚、针线,或儿童裁诗,女郎呈巧,焚香列拜,谓之‘乞巧’。妇女望月穿针,或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
在农耕社会中,妇女的社会分工就是织。而织女又是神话传说中的纺织高手,自然就会成为七夕节时妇女为了更好地完成社会分工而乞巧的对象。至于通过蛛网卜巧,则是蜘蛛本就被民间称为“喜蜘蛛”,同时也善织的缘故。
4
七夕风俗之晒书
七夕节的第二项节日风俗,还得是“晒书”。
七夕“晒书”,最早可追溯到汉朝。《初学记》引崔寔《四民月令》:“七月七日作曲,合蓝丸及蜀漆丸,曝经书及衣裳。”至于为什么要在七夕节“晒书”,主要是因为五月湿热,书籍容易生虫,到了七月就要把书籍放在通风处进行曝晒以防蠹虫。这个原因,在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就有记载:
五月湿热,蠹虫将生,书经夏不舒展者,必生虫也。五月十五日以后,七月二十日以前,必须三度舒而展之。须要晴时,于大屋下风凉处,不见日处。日曝书,令书色暍。热卷,生虫弥速。阴雨润气,尤须避之。慎书如此,则数百年矣。
七夕节,正好处于“五月十五日以后,七月二十日以前”,正是“晒书”之时。《齐民要术》的记录,正好说明了古人对于图书的珍视程度。
《世说新语·排调》还记录了东晋大名士郝隆在七夕节“晒书”的典故:“郝隆七月七日出日中仰卧。人问其故?答曰:‘我晒书。’”可见郝隆也是知道七夕“晒书”的节日风俗的,所以要在这一天仰卧,以便晒一晒他肚子里那满腹的诗书。
5
七夕风俗之花式表白一
七夕节的第三项节日风俗,必须得是“定情”啊。
据唐人陈鸿的《长恨歌传》记载:天宝十载(公元751年)七夕节的夜半时分,唐玄宗李隆基和杨贵妃在华清宫的长生殿,比肩而立,海誓山盟,“因仰天感牛女事,密相誓心,愿世世为夫妇”。关于这一幕,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道:“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与古人在七夕节定情不同,我们今天的年轻人更愿意把自己与爱人定情的大日子,放在公历的2月14日,即西方的“情人节”。然而七夕节较之西方“情人节”,其神话传说更接地气、更显美好,其节日风俗也更具中国特色、更有中华味道。
别怪我杞人忧天,今天年轻人喜欢过西方“情人节”的最大危险还在于:如此这般几十年之后,我们的炎黄子孙可能就永远只记得西方的“情人节”,而无人再记得我们中国的“情人节”——七夕节了。
所以,七夕节才是我们中国人定情的好日子,换句话说,才是中国小伙子们发誓的好日子。
在这里给小伙子们支个招:如果当时大脑充血、心跳加速,一时不知道应该说什么誓言去打动芳心,那就直接开始背诵白居易的《长恨歌》,或者背诵秦观的《鹊桥仙·七夕》。注意事项是,一定要确保背诵时天气晴朗,并无打雷迹象。千万小心,当心雷劈。
——摘自章雪峰《藏在节日里的古诗词》
爱在七夕
你看,在古代,七夕节女孩子忙着乞巧
希望自己变得更加美丽和心灵手巧
男孩子则忙着晒书,渴望成才
可见从古至今
追寻美好爱情的男女们
在遇见那个对的ta之前
都希望自己变得好一点
以期能够配得上更好的对方
那么现在的你
又有什么理由不多读点书
来邂逅更好的ta呢?
《藏在节日里的古诗词》严选善本、名家名作,谨慎考据出处,观点新颖有趣,以轻松活泼的笔法为读者读解蕴藏着国学文化的中国古代节日诗词,为读者一边讲述古诗词中的大历史,一边漫谈大历史中的小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