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解读孟浩然:渴望入世,却走不出自己内心设定的世外桃源

Image 2020-08-27

再不喜欢唐诗的人,一定也读过孟浩然的诗。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我们就知道了孟浩然,知道了这位田园诗人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写这首诗的时候,孟浩然23岁,正同好友张子容在襄阳鹿门山隐居。隐居的说法是高雅的好听的说法,想象一下这种生活,其实是对现实的一种逃避,睡着懒觉不想起,听着鸟声、风雨声,想象着落花无数,然后写诗酌酒,这种生活定然不是普通家庭子弟,没有收入靠什么生活?

公元689年,孟浩然出生于襄阳一个“薄有恒产的书香之家”的家庭,自小读书习剑。作为富二代,自是不必为生存费心,因喜欢陶渊明的诗,从小内心中种下了学习陶渊明隐于山水间的种子,渴望的是世外桃源的世界。年轻人总是有梦想的,年轻的孟浩然梦想就是像陶渊明那样的生活,有家庭的资助作靠山,公元711年,23岁时就去鹿门山过起了隐居生活。

梦总会醒来的,梦醒时,就会发现现实与梦境是有区别的。公元712年,估计两个好朋友也想明白了,总这样可不行啊,将来靠什么生活,我们总得入世,总得有一份职业呀!于是孟浩然写了一首《送张子容进士举》,送好友张子容去参加科考了。孟浩然虽然也选择了入世这条路,但内心里还是有些不甘的,不愿意象一个凡夫俗子那样走科考的寻常路。公元714年,25岁的孟浩然,负剑上路,开始长达十来年的游历交友历程。

已经能写出《春晓》这样的诗来,这时候孟浩然的才学自然是没得说的。这十来年一路走来,拿着自己的诗做敲门砖,朋友交了很多,酒喝了不少,虽然这其中有张说、韩思复、李白等名家,友情是结下了,但想求官职却一直没有成功。

看着好朋友基本都有官职,孟浩然内心也开始蠢蠢欲动。张子容首次参加科考就中了进士,也做了官,张说是荆州大都督府长史,韩思复是襄州刺史,连仗剑天涯的小兄弟李白,也准备参加朝廷的“民间有文武之高才者,可到朝廷自荐”。于是38岁的孟浩然收拾行囊,赶赴长安,准备参加科考。

京城的好朋友纷纷出手相助,可惜命不在仕的孟浩然依然无功而返。到京城的第二年,孟浩然参加了科考,可能是他的诗太清新脱俗了,不合乎考试标准,居然落榜了。这时候他的好朋友开始发挥作用,王维到处宣传他,逢人便讲孟浩然的诗作之美、文才之高。张说甚至在唐玄宗到他家里做客时,创造机会让孟浩然与唐玄宗“偶遇”。

可能孟浩然真的没有官运,也可能在他的内心里始终还留着他的隐居梦,入世只是给自己和朋友们表现出来的一个姿态,也许自己也在挣扎着梦想和现实的选择。当唐玄宗在张说家“偶遇”孟浩然时,唐玄宗对孟浩然的才华是有所耳闻的,结果,孟浩然向唐玄宗有意无意地敬献了他的《岁暮归南山》,而不是可能被皇帝喜欢的《岳阳楼》,唐玄宗因诗中一句“不才明主弃”而不满,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你不来找我要官,却说我弃你不用,你这不是诬陷我嘛!

天子一怒,孟浩然的求仕之路彻底封死。孟浩然在京城再待着也没事了,公元729年,40岁的孟浩然离开长安返回老家襄阳,继续他的游历生活,圆他的隐士之梦。45岁时可能迫于生计,又到长安找宰相张九龄求过仕途,但依然没有成功,彻底对仕途死心的孟浩然再未到过长安。

两次进京求仕无果后,孟浩然对入世再不抱希望,开始更加放飞自我。46岁时,孟浩然的老家襄州刺史韩朝宗赏识他的才华,觉得不做个官实在可惜,就准备向朝廷举荐他,可这时的孟浩然对仕途已然看淡,再加上觉得自己已经被皇帝拉入了黑名单,直接爽约,找李白喝酒去了。

虽然最终也没有实现内心的“陶渊明式”的隐居梦想,但随性洒脱伴随着他走到生命的尽头。其后五年,孟浩然在襄州、荆州等地,过着做诗、游玩,与好友相见饮酒的潇洒生活。直到公元740年,遭贬职的王昌龄路过襄阳,二位好友相见,激动高兴之余,喝酒自是少不了的,孟浩然正好得了毒疮,本来快好了,可随性的孟浩然哪管得了这些,又喝酒又吃海鲜,毒疮复发,不治而亡,年仅51岁。

孟浩然在40岁时写了一首《自洛之越》,也许是他一生最好的注解和总结,“遑遑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扁舟泛湖海,长揖谢公卿。且乐杯中物,谁论世上名。”

孟浩然的诗以五言为多,描写山水田园、隐居生活为主,清新自然、单纯明净。41岁时写的《宿建德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