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平时不写诗,送人时随手写了一首,苏轼评:百年无人望其项背
都说状元才高,但是奇怪的是历朝历代的状元出了不少,但是名垂千古的状元却并不多见。这或许是因为,虽然状元在最后的殿试中拔得头筹,但那毕竟只是一场考试,而一个人的终生成就,绝不可能通过一场考试就被决定。这也和今天很多在各自领域做出杰出成就的人,并不一定就是当年的高考状元,道理是相同的。
宋代就有这么一个状元,平时不写诗,在送别好友时,随时写了一首人情往来的应景赠别之诗,流传至今。这种诗一般而言,难出佳作,不过是古代社交的必须文字罢了。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仅有一首诗存世的状元,却被大学士苏轼捧上了天。苏轼毫不吝惜溢美之辞,说:“百年无人望其项背。”对此很多人都大惑不解,难道这首诗别有高明之处?我们来读一读:
《送程给事知越州》
宋代:章衡
雅留威爱在南昌,又拜新恩指旧棠。
一节帝颁严使旆,十州人喜拥壶浆。
彯缨自结凝旒眷,揽辔思澄插笔乡。
刘晏有材将大用,豫章楼上急飞觞。
这首诗的诗名叫《送程给事知越州》,饶有趣味的是,如果翻开《全宋诗》,同名诗作居然多达近十篇。也就是说,章衡这首诗,只是当年诸多赠别诗中的一首。这个程给是在当时应该确实是一个名望极高之人,王安石也曾与之相交不错。王安石还在词中深情地表示:“寄何时得遂扁舟去,邂逅从君访剡溪。”那么状元章衡的赠别诗是不是写得确实很好呢?
诗的一二两句,是叙述诗作的缘起,因为程给马上就要离开南昌,前往越州出任新的官职。不过,章衡在叙写这件事情的时候,写得十分巧妙。他用了一个极为工整的对仗,结尾以南昌对旧棠,意思明朗。所谓“威爱”最为精妙绝伦,作为地方官员,不可不爱民,但又不可纵民,最好的治理方法就是在威严的法度下去施行爱民之策。由此可见,章衡或许诗文一般,但治理一方,恐怕确实是高才。
三四句,写接到调令之后,居然“十州人喜拥壶浆”,这是极言程给在老百姓心目中的美好形象。所谓夹道欢迎都不足以表现,老百姓一听说他要来上任,就高兴地提壶携浆,准备好美酒,等待他的到来。中国古代人好酒,所有美好的东西,都可以用酒的方式予以表达。作为一首赠别诗,章衡在此可谓把自己的朋友捧得够高。
五六句,写程给是欲走还留恋,这是从人情的角度,进一步彰显这位先生的德望。当年苏轼离开黄州,也是依依不舍,写下了“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由此可见,章衡、程给、苏轼,都是重情爱民之人。
最后两句,诗的格局和境界一下子宏大起来,前一句是祝愿大展宏图,后一句是回到赠别现场,劝友人高举酒杯,一醉方休。
从赠别诗的角度而言,这首诗算是一首不错的作品,但是要说无人能够望其项背,而且是百年内都无人能超越,则似乎有点太过。毕竟,“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样的赠别诗,才敢说冠绝一时。那么为什么苏轼却要如此盛赞这位章衡呢?难道仅仅因为他是状元郎?但苏轼可不是溜须拍马之人。况且以苏轼的地位,也根本不需要讨好任何一位状元。
要解开这个谜团,就不得不谈一谈苏轼和章衡的关系。说到苏轼,今天都认定他是一个文学家,我们评判古人才高与否,往往就是根据他流传后世的诗文。但是如果苏轼本人评价自己有无才华,断然不会仅仅以诗文来论。古人追求的才学,是经国济世之学,是治理一方之道。苏轼自己就是一位政绩卓著的优秀官员,他之所以盛赞章衡,乃是因为章衡的能力更强。
章衡曾经查出三司有吃空额之弊端,最后被迫离开京城。先后任汝州、颍州、郑州知州,所到之处,都留下了千古美名。在郑州,他将四千二百顷被豪强霸占的土地,分配给百姓。他还代表宋朝出使辽国,以精湛的射箭技术,让辽国皇帝叹为观止。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而言,苏轼说:“子平之才,百年无人望其项背。”这里的文才,不只包括文章,还包括平天下之才。这位章衡之博雅高才,确实令人肃然起敬。最后不得不提,苏轼当年修建苏堤,背后真正的参谋者和积极资助者,就是这个章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