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莫把祭礼看成表面的形式,这里边有极深的内涵

2020-08-25

《群书治要·礼记》讲座第14讲02

在祭天、祭祖、祭神,各种形式的祭祀之中,祭祖的教育内涵是最显著的。《论语》中也讲:“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民风淳厚,这是一个结果,原因在哪里呢?原因就是国家重视丧祭之礼,提倡知恩报恩、饮水思源,不忘本的孝道教育。

我们想一想,一个人连祖先都能够念念不忘,想着定时去祭祀的话,对于眼前的父母,哪有不照顾、不孝顺的道理呢?有一位老教授,他对祭祀的含义体会得非常深刻,写了一篇文章:“祭之旨在不忘本,所谓报本反始也。古礼首重祭礼,诚属心性极则之理,而表现于吾人日常生活中者也。真一切行门之大根大本也。”

祭礼是什么呢?是心性极则之理,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所以不要把祭礼看成一种表面的形式,这里边有极深的内涵,换句话说,孝道就是“心性极则”的道理。所以中国的汉字,“孝”字,上面是一个“老”字的一半,下面是一个“子”字。告诉我们老一代和子一代是一体的,合而为一,这个就叫‘孝’,如果分开了,那就不孝了。

现代人讲代沟,代沟就是父母跟儿女分开了,那怎么叫孝呢?所以儿女没有孝心,就会背叛父母,他到学校也会背叛老师,到出来工作也会背叛国家、背叛人民,所以“孝”字非常的重要。而上一代还有上一代,过去无始,下一代还有下一代,未来无终。这无始无终,都是一体,这叫做“孝”。

讲到极处,孝道代表的是尽虚空、遍法界,所谓“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从时间上讲,过去、现在、未来都是一体的,而从空间上讲,尽虚空、遍法界都是一体的,一切众生和我都是一体的。这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的本性,我们的心性,所以成圣成贤,也不过是孝道的圆满而已。

孟子说:“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又说“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道”,本来就在身边、在近处,但是人人都认为它很深奥,到远处去求,事情本来很容易,但是很多人都到难处去求;其实人人都能够亲爱父母,尊敬长辈,天下自然就太平。尧舜都是圣人,他们的道是什么呢?他们的道就是“孝弟而已矣”,这就是“心性极则”之理。祭礼能够启发我们的孝心,启发我们“一体”的心,这就是帮助人转凡成圣。祭礼就是把心性极则之理,体现在日常生活之中,是一切行门的大根大本。

祭祀的宗旨就是教导人不忘本。所谓“返本报始”,这个教育意义就很重要了。为什么呢?因为现在很多人都不孝父母,所以我们提倡祭祖,带动更多人孝顺父母、纪念祖先,这个功德就很大。进一步讲,我们也不希望祖先的文化、传统,断在我们这一代的手中,我们还要去继承祖宗的道业、祖宗的家法,所谓渊远流长,这就是孝道的教育。

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五千年长盛不衰?就是因为人们都有这种“一体”的观念。不是只有自己,而没有他人、没有家族、没有社会、没有国家、没有天下,这种观念是不可能让世界长久的。传统文化、传统礼仪都是称性的,就是和我们的心性相应,这也是我们对它深具信心的根本。

反观我们今天,世界上出现了种种乱象,根本原因就是忽视了精神建设。而中华文化重视伦理道德的教育,恰恰为解决纷繁复杂的社会乱象提供了出路,中华文化的根本是孝道,祠堂祭祖教人返本报始,教人孝道。

人人都有孝心,绝对就不会作恶。为什么呢?因为他想到自己作恶,会对不起父母、对不起祖先,这就进而能够“笃人伦”,就是处理好五伦关系,使“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伦关系都能处理好了,人人都能够这么做,社会风俗自然就变得淳厚,这就是“淳风俗”。也就是社会和谐,国家安定繁荣,进而世界也能够太平。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