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龄《感遇·其一》赏析 不求人知的本心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张九龄遭谗贬荆州长史,作了十二首(感遇》诗,这首是其一。张九龄以兰、桂自喻,表示自已性情高洁、气节超逸、不求人知的本心。
感遇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词意
感遇:对“感遇”的注释,清代吴昌棋《删订唐诗解)中的阑说最明了,“感遇者,感于所遇也”。“遇”的含义很广泛,凡所见、所闻、所想等等,都可称之为“所遇”,因所遇而生感唐代最早大量写感遇诗的是陈子昂。这类诗实源自阮籍的《咏怀》诗。
葳蕤:枝叶茂盛而下垂的样子。
欣欣、生意:形容草木繁茂而又有生气的状态。兰桂芬芳,勃勃生长,它们以各自的生意盎然,使春秋两季成为美好的时节。
林栖者:栖身于林间的人,同指下一联中的“美人”。坐:因而。林栖者闻到兰桂之香而心悦采折。
赏析
屈原开辟的“香草美人”的象征性意象,赢得了后世文人的广泛认同,并形成了一个源远流长的香草美人文学传统。这首诗也不出这一意象。
然而本诗最精彩之处在于,张九龄大胆地超越了这一“香草”配“美人”的传统和思维定式:第五、六句中,兰桂的姿态很高,以至于把寻香而来采撷的“美人”之造访都视为一种打搅。
“谁知”两字把诗人的孤芳自赏充分点出;“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更将这种不求被采折的幽独姿态坐实这种对香草的本心与自主性的高调呈现,比起屈原笔下的香草美人之关系又进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