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我们的村庄】张谷英村——同一屋檐“养育”两千人

2020-08-21

点击可在线收听

中国古村落是贯穿在历史长河中的民宿空间,更是一代又一代“失乡人”的“精神故乡”。

只身经历了数千年的古民居,无言却见证了岁月长河中的繁花静好与悲欢离合。

《我们的村庄》——湖南古村落,重逢村庄古风貌,柔软你“沉默的乡愁”。

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我们的村庄》——湖南古村落,由中国文联网络文艺传播中心、湖南广播电视台、喜马拉雅联合出品,湖南省摄影家协会VR专业委员会摄影,节目聚焦“精准扶贫”首倡地湖南省的传统村落,将十八洞村、板梁村、下灌村、高椅古村等传统村落的脱贫故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观念,最美最念不过家乡山水的乡愁乡念,娓娓道来,让听众从中感知村落文化所包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在聆听音频讲述中感受十八洞村、板梁村等传统村落奔小康的脚步,感受现代化进程对传统村落的影响。

节目还特别配以介绍村落的720度全景影像,网友收听的同时可直接通过全景影像观看村落现场,更直观体验画一样美丽的绿水青山和村舍民宿,围观美丽乡村建设,线上体验传统村落的优势旅游资源,探索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农户脱贫致富。

《我们的村庄》——湖南古村落系列,共10期节目。今天我们来听一听由魏哲浩为您介绍一个以孝廉家风著称、全国家风教育的示范性村落——张谷英村。

张谷英村

同一屋檐“养育”两千人

张谷英村之晨 / 刘清海 摄

在湖南省北部的岳阳县,有一个著名的村落,名为张谷英村。每年都会有许多外地人来这里参观,这里有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吸引了他们:在这个村子里,最鼎盛时期有同族的两千多人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究竟什么样的精神或者力量能够让一个家族这么多人凝聚在一起,世世代代生活下去?他们到底是如何生活的?他们是如何能够和睦相处,并且互敬友爱的?

在古今中外历史上,传承数百年的村落并非少见,但是能让两千多人友爱和睦地共同居住在同一个屋檐之下,这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都是从来没有过的。

两千多人生活在一起,如何解决家族关系问题?这对于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人们,是绝对想象不到的。现代的人们经常面临诸多家庭问题,会因为家庭琐碎事情而争吵,会因为协调婆媳关系而绞尽脑汁,甚至会因为家产问题而对簿(bù)公堂。

在这个问题上,张谷英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完全不同的示范,这个示范不仅可以对现代各种家庭问题、家庭矛盾提供借鉴,而且还可以让人们思考家庭问题的根源。

仙境-张谷英村 / 龚琳 摄

独特的建筑布局

两千多人住在同一屋檐下,首先这里的建筑布局就与众不同。事实上,张谷英村的房屋结构是非常奇特的,所有到过张谷英村的人们,都会被震撼。

在这里,是一个个庭院,建有门窗与阁楼,上面留有天井,总共有近三百个小庭院,这些庭院彼此连在一起。打开庭院的门,便可以走到村里任何一个院落,彼此相通;但是关上庭院的门,又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的世界。彼此之间,既可以互相亲如一家,互动往来,又可以有自己的独立空间。

这种古代建筑结构设计,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内涵,它既强调统一与一致性,又承认了彼此家庭之间的独立性。它的统一性,可以维护家庭之间和睦友爱,遇到事情互帮互助;它的独立性,又能让每个家庭独立解决具体事务,避免了旁人的过多干涉。

这种建筑结构、处事风格与中国哲学理念也是一致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个非常重要的内涵,就是“理一分殊”。这个理念最早源自佛教,后来被宋朝的思想家引用,认为世间的最终本质道理是一致的,而涉及到具体的事物又各不相同,它既保证了规则的统一性,又保证了在处理具体事物上可以灵活地应用。

张谷英村 / 李敏 摄

孝廉家风的传承

其次,这里的家风传承很有特色。家风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精髓,它是先祖用一两种或者几种品德来约束后嗣的言行,从而来保证后代能够有良好的道德风范,期望以此让家族兴盛不衰。

在中国古代,很多名门望族都有自己的家风家训,并且不同家族内容也不相同。有的是把“耕读”作为家风的根本,有的是“勤俭”,还有的是“忠孝”。其中非常知名的家训是诸葛亮的《诫子书》所说的:“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他把“静、俭”作为家风家训的根本。

而张氏家族传承六百年、将两千多人凝聚在一起的家风是“孝廉”,并建立了一整套机制将它代代传承。

张谷英村的名字来源于张氏家族的先祖,名字就叫张谷英。他生于明朝初期,当时为官一方,深感治国如治家,如果每个家庭治理得好,那么整个国家也就会安稳太平了。于是,怀着这样的家国情怀,他辞官不做,找到了现今的张谷英村这个地方,按照自己的理念开始修身齐家。

张谷英深知“齐家”的根本在于“修身”。在中国古代的哲学中,也一直认为修身之后,方可齐家,而后才能治国、平天下。如果自身行为不端正,必定不能让家中其他人服从,家庭也不会和睦。张谷英认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修身的根本在于“孝、廉”。

探访张谷英村 / 陈卫萍 摄

我们先说“孝”,“孝”是凝聚家庭关系的纽带,通过对父母和长辈的尊敬,形成共同的情感。如果没有对父母、长辈的敬爱,同辈之间就没有情感的基础。随着子孙的繁衍,家族越来越大,要维系家族的情感,就不可能仅仅靠父母这一辈关系,彼此之间可能是同祖父、同曾祖,甚至同高祖的兄弟关系。张谷英村的先人们就建立了“礼堂”,来解决这一问题。

在古代,礼是非常重要的道德与行为规范,用来约束身心,教育人的品德。张谷英村的“礼堂”主要用来祭祀先祖,并且记录他们的道德典范和为人处世的原则。

后世通过祭祀的方式表达对先祖的怀念,对先祖德行的尊崇,对照先祖达到约束自己的心灵与行为。儒家的著名经典《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意思就是虔诚与谨慎地对待逝去的先人,民众品德就会越来越好。张谷英的后人们正是通过祭祀、感怀先人的事迹,来提升所有后人的品德,遇到争执的时候,提倡大家通过学习对照先人的处世方法,化解矛盾于萌芽状态。

现在再说“廉”,“廉”的品德是要求每个人不贪心,不多占别人的一丝一毫,“廉”放在家庭层面,是保持互相友爱的根本原则。彼此之间不会因为利益而引发矛盾与争端,整个家族廉洁公正,就可以最大程度避免因此而分崩离析。

张谷英村的人们世世代代被教育心中不要存贪念,不要侵占他人利益。如果遇到财产分配难以解决的时候,他们就会在“议事厅”开会协商。在家族中德高望重的长者组织之下,大家一起公开讨论,提出解决方案,并进行表决,共同协调与处理。

张谷英村的豆腐作坊 / 刘潭江 摄

议事厅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协调对外关系,特别是与外人发生纠纷的时候。这类问题,他们又始终秉承着一个古老的规则——“外宽内严”。对待外族人,不侵占他人利益,遇到事情始终以宽容的态度来解决,如果不是原则性问题,尽量不发生争执;但是对待自己本族的人,一定要严格遵守规矩,踏实本分地做人做事。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使得张家后人赢得了附近一带村落的尊重,争相把女儿嫁到张家,而嫁到外地的张氏女儿们也始终保持这一优良的品德。

为了能让“孝廉”家风传承下去,除了“礼堂”和“议事厅”外,还有一个地方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那就是“蒙学馆”。蒙学馆是古代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的地方。在古代,从孩子四五岁时就开始启蒙教育,教导他们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待人接物要谦恭有礼,并且谨遵家训家规。

张谷英村的孩子们从小就接受“孝廉”的教诲,从小就孝敬父母,友善待人,并且大多数人一生当中都会践行这些道德规范。

张氏家族通过独特的房屋结构、礼堂的教化、议事厅的事务协调、蒙学馆的启蒙教育,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家庭教育体系。这套体系背后暗藏深刻的哲学内涵,呈现的是儒家的礼学教化思想。“理一分殊”的房屋结构,目的是让全族人都遵守统一的家训家规,但是同时每个家庭面临具体问题可以具体协商;礼堂的作用是一种软性的道德教化;议事厅是保证在执行具体事务上的原则性;而蒙学馆则是从小抓起,从孩童时期便进行教育,让“孝廉”的思想深入人心。

正是这套体系将“孝廉”家风建立了起来,一代代继承。张谷英村也是全国家风教育的示范性村落。

在“孝廉”家风的传承下,张谷英村历经六百多年而不衰,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也印证了中国家风文化的极强实践能力,这对于今天的中国乃至世界来说,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样本。

进入观看全景影像

出 品:中国文联网络文艺传播中心

湖南广播电视台

喜马拉雅

出品人:谢 力

总监制:彭 宽 周晓晗

总统筹:张华立 龚政文

视觉总监:梁向锋

总策划:秦兰珺

总撰稿:詹乃德

统 筹:李 敏 苏 航 曾 致 赵海燕 朱一丹

摄 影:湖南省摄影家协会VR影像专业委员会

来源|中国文艺网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