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花3年写出2句诗的唐朝“笨诗人”,为何能够流芳后世?

Image 2020-08-20

在我国文学史上,有一位伟大的“苦吟”诗人,他就是唐代著名诗僧贾岛

关于贾岛的“苦吟”,有这样一个历史典故。

传说有一年,贾岛到京师参加科举考试,偶然在驴上来了灵感,吟出了一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然而,他对其中的“敲”字不太满意,于是又想换成“推”字。之后,他一路上反复琢磨“敲”、“推”二字,一直拿不定主意,直到最后在京师遇到韩愈的点拨,才最终锁定为“敲”字。

关于贾岛写诗字斟句酌的故事,远不止这一些。在中国古代的大诗人中,估计贾岛能算得上是写诗最为辛苦,也最“笨”的一位了。

这倒不是说贾岛真的是才学欠佳,而是其完美主义精神,几乎无人能及,这也让的作品流芳后世。

体现贾岛这种完美主义的,还有一首著名的《题诗后》

“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这首小诗之所以被称为是“题诗后”,是因为它是被作为副诗,写在主诗《送无可上人》之后的。

贾岛说“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这里的“二句”,就是主诗中“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这二句。

简简单单的两句诗,只有10个字,但贾岛却说他用了长达3年时间,才琢磨出来。

此外,贾岛还有一首《剑客》:“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朝把试君,谁为不平事。”

在贾岛看来,花费十年去磨砺一把宝剑,追求的效果就是雪亮如霜。只有到了这个效果,他才会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才会“今朝把试君”。

在写诗上,贾岛已臻化境,他为了追求诗歌的完美而倾注了大量心血,在作品没有达到完美状态之前,他绝不会轻易示人。这就是贾岛所要追求的完美主义。

而在我们一般人的印象里,写诗需要的是灵感爆棚,而真正写作的过程可能只是一气呵成,比如李白喝顿酒就轻松拿下一首诗,曹植七步之内就能作诗。但贾岛却为何却是这样一个“磨叽”的“笨诗人”呢?这还要从他的早年经历说起。

贾岛是一个生前无名、死后灿烂的诗人。他生于战乱频仍的中晚唐,刚刚出生不久,就赶上了引发唐德宗出逃的“泾原兵变”。

因为出生于寒门,且贾岛一生中几乎从未提及自己的家世,所以,到现在为止,他的身世一直成谜。

贾岛少年时即出家为僧,后来还俗,参加科举考试。将贾岛引向这条道路的人,正是“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

但是,尽管贾岛对自己信心满满,但无情的事实却一次次打击着他。

贾岛从公元812年开始应考,一直考到公元822年,才得以考中进士。但是,金榜题名并未实质上改变他的命运,贾岛此后在官场上屡遭排挤,一直未受重用,他的生活也一直被失意、苦闷所填满。

贾岛善于五言律诗,但其主题多为写荒凉枯寂之境。在他的笔下,有对生活贫苦的无奈,有人在他乡的悲哀,有科场失意的辛酸。而这些诗,几乎是他排解负面情绪的唯一途径。这些字斟句酌写下的诗文,都是他苦难的结晶。

贾岛之所以追求完美,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他一辈子无法揭掉的“自卑”标签。

贾岛出身于寒门,甚至还曾为了生活而被迫在年少时出家。而唐朝社会,是十分注重门第出身的社会。所以,尽管有韩愈等人的提携,贾岛仍然自我感觉低人一等。同时,在科场的屡战屡败,也使他对自己的才学渐渐失掉了自信。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在某些方面的残缺,虽然可能让他自卑,但反过来,这种残缺还可能激发出他的潜能,让他能够超越自卑,弥补缺点。

古往今来许多伟大的人物,没有因为自卑而自暴自弃、自惭形秽,反而奋发图强完成了超越,正是基于这种精神力量。贾岛的经历,也能够很好的证明这一点。

但是,这些伟大人物也同样无法摆脱“完美主义”的泥潭,正因为要证明自己可以更好,他们对自己的要求、对他人的要求会极高。他们对别人狠,对待自己可能更狠!

诗人贾岛,正是这样一位与自卑心理不断作斗争的伟大的“完美主义”诗人。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