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每日学古诗:我们今天来学古诗《碛<qì>中作》

2020-08-17

《碛中作》

岑参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注释】

(1)碛(qì):沙石地,沙漠。这里指银山碛,又名银山,在今新疆库木什附近。

(2)辞家:告别家乡,离开家乡。

(3)平沙:平坦广阔的沙漠、大漠。

【诗人简介】岑参:唐代著名边塞诗人;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人。诗作以边塞题材最为著名,历称“边塞诗人”。与同时代诗人高适齐名,且因诗风大致相近,并称“高岑”。

【翻译】

打马疾驰,向西而来,感觉快要走到天的尽头,

自从家里出来,一直走啊走、走啊走的,头顶上这颗月亮,已经是第二回圆满了!(月儿都圆满两回了,人却一直在孤零零的行走!)

眼看天渐渐黑去,又是每天遇到的这个问题;今晚的住宿会在哪里呢?!

~放眼望去,这个世界除了平展展铺到天边的黄沙,再也没有其他东西,更别说有人烟了!

……

【赏析】

这首诗与《逢入京使》写作时间相近,约写于唐玄宗天宝八载(749年)岑参第一次从军西征时。“碛中作”,即在大沙漠中作此诗。从“辞家见月两回圆”的诗句看,岑参离开长安已近两个月了。宿营在广袤无垠的大沙漠之中,正巧又遇上十五的月亮,写下了这首绝句。

诗人精心摄取了沙漠行军途中的一个剪影,向读者展示他戎马倥偬的动荡生活。诗于叙事写景中,巧妙地寄寓细微的心理活动,含而不露,蕴藉感人。

“走马西来欲到天”,从空间落笔,气象壮阔。走马疾行,显示旅途紧张。“西来”,点明了行进方向,表明诗人扬鞭跃马,从长安出发,沿着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风尘仆仆地向西进发。“欲到天”,既写出了边塞离家之远,又展现了西北高原野旷天低的气势。表面上看,似乎诗人只是点明了离家赴边已有两月,交代了时间正当十五月圆;然而细一推敲,诗人无穷思念正蕴藏其中。一轮团圞的明月当空朗照,触动了诗人的情怀,他不由得思想起辞别两个月的“家”来,时间记得那么清晰,表明他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殷切。“两回圆”是经历两月的艺术说法。这句诗含蕴很丰富。十五的月亮是最圆最亮的。人们爱用月亮的圆缺来比喻人的离合,看到圆月,就会想到与家人的团圆,现在是月圆人不圆,自然不免要牵动思乡之情。诗人刚刚把他的心扉向读者打开了一条缝隙,透露出这一点点内心深处的消息,却又立即由遐想回到现实──“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上句故设疑问,提出一个眼前急需解决的宿营问题,下句诗不作正面回答,却转笔写景:好像诗人并不关心今宵宿在何处,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向碛中之景,写出了明月照耀下,荒凉大漠无际无涯的朦胧景象。景色是苍凉的,但感情并不低沉、哀伤。在诗人笔下,戎马生涯的艰苦,边疆地域的荒凉,正显示诗人从军边塞的壮志豪情。

《碛中作》诗仅四句,但每句诗都有不同的艺术特点。起句有一股勃发的激情和大无畏的精神,雄奇壮美而豪迈;次句情深意远,含蕴丰富;三句以设问兜转,宕开前句,有转折回旋的韵致;结句似答非答,以景作结,于暮色苍茫之中,使人感到气象壮阔。

这首诗以鲜明的形象造境写情,情与景契合无间,情深意远,含蕴丰富,别有神韵。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