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大家莫言,为何作品单单不被学校出版社青睐
说到诺奖,那可是中外所有文人乃至科研工作者梦寐以求的殊荣,一但荣获诺奖,就相当于自己的作品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可,其含金量也是不容置喙。
而莫言,曾在2012年凭借《红高粱》一书成为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这不仅在他的文学经历上添砖加瓦,更是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只不过,在此之后,却很少有出版社刊登他的文章,在语文教材中也未出现莫言的身影。那为何荣获如此殊荣的他,作品却偏偏不被中国语文教材重视呢?
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第一,莫言年少时的饥荒时代以及成年后的参军生活都对他的生活产生的不可磨灭的影响,也使他对农村生活的阴暗面记忆犹新,这些都或多或少的体现在了他日后的作品中。而现如今,一提到农村,人们往往想到民风淳朴、热情等词,莫言笔下的农村生活与之有很大出入,也会使经验不成熟的青少年缺乏判断力,造成不好的影响。
第二,莫言的笔法冷酷犀利,直击社会的阴暗面。古今中外,以笔为刀的作家并非少数,他们都擅长用犀利的语言文字揭露社会的阴暗面,从而唤醒麻木的国人转变思想,进行抗争。鲁迅就曾以弃医从文、以笔为刀而闻名。不过在鲁迅笔下,文字虽犀利,却也带着一丝热血、有着对未来光明的向往和追求。而在莫言笔下,却又是另一番景象:他的文字力求真实,刻画黑暗的现实犹恐不至,甚至更加,这样的文章,对于身心还未发育完全的青少年来说,实在不是阅读的最佳选择。
第三,是关于选材方面。在青少年教材的选择上,文本要力求传递真善美等社会正能量,要让他们在这些文字中感受到社会的温暖,进而得到心灵的升华。而这也是莫言的文字无法入选语文课本的根本原因。莫言在题材的选择上,侧重点虽各不相同,但大都较为久远,富含时代气息,且包含农村方言,文章晦涩难懂,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无法读懂并理解其中的深刻思想,反而还会适得其反。
那么,莫言的作品是何以被选入诺贝尔文学奖的呢?我想,就是因为其真实性及犀利带刺的语言,才能将中国史上那个灰暗时代的社会剪影完全刻画,使读者身临其境,以灵魂唤醒灵魂。只不过,凡事皆有两面性,正因这份难能可贵的真实,反倒限制了他的文章的阅读年纪,因此,不被选入语文课本也就不足为怪了。
转自腾讯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