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辽宁一小学打铃铁片变文物,无偿上交博物馆,专家欣慰:终于找到

2020-08-05

引言

《织妇词》:“元稹缫丝织帛犹努力,变缉撩机苦难织。”中国古代曾有无数的能工巧匠,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出了许多的艺术珍宝,从细密丝滑的丝绸,到绚烂瑰丽的唐三彩,再到温润高雅的青花瓷……他们的创造不仅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更彰显了中国深远悠长的文化品位。

01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王朝更替轮番上演,各路英雄你方唱罢我登场,而战士们在战争中也没有忘记发明创造。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提高作战的效率,人们可谓是费尽心机,从用来进攻的长矛、到抵御敌方攻击的盾牌、再到可以有效保护身体的铠甲,无一不是人们在战场上总结出来的智慧结晶。然而战场上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不能被人们忽视,那就是“云板”。

▲南宋云板

要知道,在古代的战场当中,人们要想传递消息,通常只能选择点燃烽火。可是烽火的使用有着很大的局限性,人们就想:有没有什么更好的东西能够代替烽火,从而更好更快地传递消息呢?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也为此苦恼,刚刚才打下江山的他时常会被战鼓的声音吵醒,无法安然入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就召集了许多的能工巧匠,让他们想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工匠们集思广益,后来就做出了一块既能传递声音,同时又轻巧方便的“云板”。

▲赵匡胤剧照

然而我们对于云板的认知,仅仅存在于古书之上,从没有人见过实物。为了更好地了解和研究历史,考古学家费尽心机们苦苦找寻,却始终一无所获。转眼三十年过去了,就当许多人都快要放弃寻找时,一位考古学家却在偶然间有了重大的发现。

02

《绝句》:“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25年前的一天,考古学家碰巧路过位于辽宁海城的一所小学,看到老师正用一个小铁片敲击下课铃声,他瞬间就联想到了在史书中记载的,能够用在战场上传递军情的“云板”。专家经过仔细的鉴定后,确认了这铁片正是人们苦苦找寻30年的“云板”,兴奋表示:终于找到了。校方得知打铃器是文物后,也当即慷慨将其无偿上交给了当地博物馆,得到了妥善的保管。就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学打铃铁片摇身一变成了文物。

▲小学打铃器

“云板”的出现填补了中国考古历史上的这一空白,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了古人在战场上的无穷智慧。但有人也曾因这件事产生过质疑,他们认为如此珍贵的文物,竟然被乡村小学当作提醒上下课的工具使用,实在是太暴殄天物了。可是像“云板”这样从未出土过的文物,的确不是非专业的人可以辨别的,就连考古专家也是在认真地比对鉴定后才能得出结论,更别说普通人了。因此,我们不能去责怪不知情的人,更不能因为他们无心之过而对其大加斥责。

▲古代战争剧照

就常理而言,散落民间的文物,因为没有专门的保护,是势必会产生一些磨损的,有的甚至还可能遭到重创以至于残缺,而考古学家们要做的就是要尽可能的挽救这些文物的价值。历史的发展总是千回百转,历史更迭、战争霍乱都会使得许多的稀世之宝遭到无妄之灾,有的可能殒命于混乱的时局当中,而有的可能就此流落民间,从一件精妙绝伦、曾被人精心供奉的艺术珍品沦为普通人家喂猪的大碗,或是腌制咸菜的大坛子。

▲渎山大玉海

比如,让人们印象深刻的非忽必烈的“渎山大玉海”莫属了。1226年,北方工匠把历时十二个月,精心打造的玉瓮进献给了忽必烈,此玉瓮是用一整块墨玉雕刻而成的,外壁雕刻着栩栩如生的海兽和天龙在浪潮之间翻涌。忽必烈得到此物之后,对其甚是喜爱,还命人把它安放在广寒宫之中。

▲忽必烈剧照

蒙古人生性粗放,喜好饮酒,忽必烈也常常邀请众多的文臣武将至广寒宫,从此瓮中舀酒痛饮。后来明军攻打大都,并焚烧了多处宫室,蒙古人便如老鼠般仓皇地逃出了宫城,而那个精美的玉瓮也就此失去了踪迹。一直到乾隆年间,人们才从一个道士的手中找回它。

结语

由此可见,珍宝藏于市,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发现,为了保护这些珍贵异常的宝贝,我国普及文物知识的力度还应该再加大,应该尽量让每一位老百姓都明白、了解文物的重要,看见疑似文物的物件能及时上交专家鉴定,免得让文物流失于市集。

参考资料:

《织妇词》《绝句》

转自腾讯新闻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