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泉州中心市区首条孝廉文化研学线路出炉

2020-08-04

[新闻页-台海网]

中心市区首条孝廉文化研学线路出炉

带孩子品读孝廉故事

泉州少林寺 (潘登 摄)

急公尚义坊

苏氏家庙

七里庵

东湖公园东湖亭、二公亭。

台海网8月4日讯 据泉州网报道 “同学们经常游玩的东湖公园、泉州少林寺,是不是很熟悉?那你们知不知道,自唐以来的一千多年,曾有多位历史名人在这些地方留下了丰富的史迹,其中,不乏一段段流传千古的孝廉故事。”

近期,泉州市区首条孝廉文化研学旅游线路出炉,受到欢迎。正值暑期,不妨带孩子走一走,寓教于游,接受身边的孝廉文化熏陶。

“文化+旅游”寓教于游

为树立行孝崇廉的时代新风,推动形成向上向善的良好社会风尚,丰泽区纪委监委、丰泽区教育局、丰泽区社科联、东湖街道党工委办事处运用“文化+旅游”模式,充分整合辖区文旅资源,联合打造了中心市区首条孝廉文化研学路线。

“东湖亭—二公亭—苏氏家庙—急公尚义坊—泉州少林寺—七里庵”,该路线将泉州古城深厚的历史积淀、丰富的人文资源和优良的传统道德风尚融为一体。

丰泽区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将依托该条线路,组织开展辖区党员干部的孝廉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立德尚廉,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丰泽区教育局将把孝廉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倡议各校组织中小学生到该线路研学,帮助中小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近日,记者先行为广大市民探路,看看这些市民或熟悉或陌生的古迹,有哪些值得品读的孝廉故事。

千载孝廉精神传佳话

●东湖公园东湖亭、二公亭

致敬重教兴文的姜公辅席相

东湖公园主入口的二公亭,是东湖公园最具特色的一座亭子,亭柱有楹联“甲第破天荒永怀姜席二公德,人文夸海国迈步关山万里程”,铭刻着泉州人对席相、姜公辅教化之功的感念,也承载着席相、姜公辅、欧阳詹等名士忠贞耿直、兴文重教的家国情怀。

唐贞观年间,东湖水面40顷,是当时泉州主要的园林,留下许多名人游湖的传说。唐时,泉州太守席相与被贬为泉州别驾的姜公辅常结伴相游东湖,鼓励泉州士人志存高远,上进报国。

其时,有欧阳詹荣登科举金榜,次年姜席二公便在东湖亭设宴欢送赴举的八秀士,欧阳詹陪宴作记,一时传为美谈,东湖亭也自此扬名。

后来,二公先后他调,乡人为其功绩所感,便在东湖亭旁另选一胜岛,筑亭纪念二人,故名“二公亭”。亭成之后,“温陵甲第”欧阳詹特为席相、姜公辅撰《二公亭记》,后又有宋泉州太守王十朋写诗吟赞“二公亭插艾荷间,绿盖红妆四面环”。

重建的二公亭,由我国著名建筑大师齐康主持设计,将文化内涵引入了建筑之中,再现了二公亭深厚的历史神韵。

●苏氏家庙

缅怀忠勇殉国的苏缄

苏氏家庙位于东湖水漈村内,建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是一座闽南“皇宫式”建筑。整座家庙古朴清雅,家庙后厅堂高挂“御赐怀忠”“忠勇家风”金字匾额,青石柱楹联曰:“文章推许国,忠烈表邕州。”两匾一联,所述的正是苏氏第五世祖苏缄一家忠勇卫国、壮烈牺牲的感人事迹。

北宋熙宁八年(1075年),苏缄任邕州知州的第五年,交趾李氏王朝率领十万虎狼之众侵犯广东、广西地区,邕州城被团团围住。苏缄带领全城军民与敌军展开殊死战斗,为鼓舞士气,他在署衙门院中挖好一个堆满可燃物品的大坑,全家人誓与邕城百姓共存亡。他带领军民坚守城池,血战42天,城池被攻破,苏缄带领全家36口人跳下烈火坑,英勇殉难。

苏缄全家为守卫国土壮烈牺牲,神宗闻其事迹嗟叹哀悼不已,追赠他为奉国军节度使,谥“忠勇”,宋哲宗元年(1086年),他又被追谥“怀忠”。

●急公尚义坊

旌表乐善不倦的李森

急公尚义坊位于东门仁风街尾东岳庙前古大路间,为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文渊阁大学士李光地为纪念其八世祖李森献谷赈饥、捐资设东岳山义塚及饵平邓茂七军的德政,上奏朝廷批准重修的。“急公尚义”四字系康熙皇帝玄烨亲笔。

急公尚义坊为三重檐歇山顶楼阁式仿木石建筑,立方柱12根,高12米。现保存基本完好,其石浮雕、透雕精美,是市区数百座石牌坊中的仅存者。

李森,是安溪感化里(今湖头镇)人,生于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李森先世豪富,他继承祖业,复经营盐铁,收益更丰。他核计全年收入,拨出谷物数千担,另行窖藏,凡亲友及里中贫人嫁娶病葬以至遭火遭盗的,便从其中取出资助。人们有急事需款,他都随时赈给;那些无力还款的,他便把借条烧掉。明天顺年间,他响应朝廷诏令,献出5000石谷子赈饥,又献3000石以助边防,朝廷旌表他为“尚义”,赏赐文绮2件。

李森慷慨捐资,兴办不少公益事业。他捐资建口桥、龙津、凤池等25座桥,为安溪的交通航运事业做出重大贡献。他还捐建清溪宫、狮子岩、县衙、县学等;佐修泉州府府衙、学宫、东岳行宫、玄妙观等。

●泉州少林寺

聆听少林寺僧爱国护民传奇

泉州少林寺坐落于清源山东麓,始建于唐朝,兴盛于两宋,相传为唐代嵩山少林寺十三僧之一的智空和尚所建。传说,当年李世民征伐王世充时被困,危难之时,少林寺武僧在昙宗的带领下,救出了李世民。

一千多年来,寺庙历经三兴三废,上世纪90年代,在海内外热心人士的支持下原址上复建而成。千百年来,每当民族处于危难之时,泉州少林僧众莫不挺身而出,匡扶正义、抗元反清、抵御倭寇,功载史册。唐天佑元年(907年),少林寺 “千僧技击反王藩”;宋德祐年间,少林寺千僧抗元,“寺僧被屠大半,而元兵三万死余数千矣”;明嘉靖年间, “五百罗汉靖海氛”,少林僧众平倭立功;明末清初,在郑成功起义抗清和东渡台湾驱逐荷兰殖民主义者的义举中,泉州少林寺武僧参加战斗……

明代抗倭英雄俞大猷,也与泉州少林寺有着极大的渊源。他从军事家赵本学处学得太祖拳,又师从精通荆楚长剑的南少林高手李良钦学剑(棍)术和骑射,创立了自成一派、独具闽南特色的“俞家棍”,后来还将少林棍回传到嵩山少林寺,成就一段佳话。

●七里庵

贤相韩琦孝亲廉政载史册

七里庵,又称“德济庵”,位于东门外烟墩山,此庵与仁风门正好相距七里,故曰七里庵。庵始建于唐朝,宋时香火鼎盛,建有古塔、寺庙、僧舍,有“日来上山千人拜,夜观泉城万盏灯”的盛况。传说,北宋景德年间(1004年),宰相韩琦之母连理曾出家于七里庵,后来韩琦与之在此庵中相认。

韩琦自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中进士,历任将作监丞、开封府推官、右司谏等职。宋夏战争爆发后,他与范仲淹率军防御西夏,在军中声望极高,人称“韩范”。之后又与范仲淹、富弼等主持“庆历新政”。韩琦为相十载、辅佐三朝,为北宋的繁荣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在朝中,他运筹帷幄,使“朝廷清明,天下乐业”;在地方,他忠于职守,勤政爱民。欧阳修赞其“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韩琦去世后,宋神宗追赠尚书令,谥号“忠献”,并配享宋英宗庙庭,宋徽宗时追封魏郡王。至清代,更先后从祀历代帝王庙及孔庙。

庵前有七里亭,南宋嘉定十四年(公元1221年)郡守宋钧建,为当时士大夫东行饯行之所。明朝建有古塔,可远眺府城。后庵亭塔俱圮,上世纪80年代有民众自发筹资逐渐重修。

(记者 黄宝阳 通讯员 上官渊源 林佳如 实习生 尤瑶瑶 文/图(除署名外))

转自腾讯新闻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