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因樊锦诗,留守女生报北大考古上热搜!

Image 2020-08-01

近日,湖南耒阳的留守女孩钟芳蓉因考出676分的好成绩受到关注。成绩出来当晚,校长带着50多名老师到村里向钟芳蓉一家及乡亲们报喜并放鞭炮烟花庆祝。

7月30日,钟芳蓉说,受樊锦诗先生影响,她报了北大考古专业,以后想读研深造做研究。面对未来的就业情况,钟芳蓉表示也有考虑过,因为是北大的考古系,未来就业的话基本生活应该能保障。“我个人特别喜欢,我觉得喜欢就够了呀!”

▲钟芳蓉

▲高考676分,全省文科第四名

▲网友评论

成绩出来当晚,校长带着50多名老师到村里向钟芳蓉一家及乡亲们报喜并放鞭炮烟花庆祝,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招生老师也相继上门进行报考志愿咨询。

7月30日,钟芳蓉决定就读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新闻再次冲上热搜。钟芳蓉说,受樊锦诗先生影响,她报了北大考古专业,以后想读研深造做研究。

▲钟芳蓉称受樊锦诗先生影响报考北大考古专业

“我个人特别喜欢,我觉得喜欢就够了呀!”

面对考古专业未来的就业情况,钟芳蓉表示也有考虑过,网友们也因这一决定而引发热议,虽然有部分网友表示担忧,但更多的网友表示了祝福。相信钟芳蓉的未来可期!

▲网友们纷纷送上祝福

考古的力量

在中国,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或从海外留学归来,或从名牌大学毕业,却在最炙热的青春年华,放弃更为优越的生活,远离故土、告别亲人,选择去人迹稀少的荒凉大漠里,苦苦守候半个多世纪,挽救了遭受数次劫难的中华文明宝库。让曾经危在旦夕的“万佛之国——敦煌莫高窟”起死回生。

钟芳蓉所提及的樊锦诗先生,为何带来如此之大的榜样力量?

一生择一事,一事终一生,敦煌守护者——樊锦诗

1998年,年近60岁的樊锦诗成为继常书鸿、段文杰之后的第三任院长。眼看着壁画和塑像一天天变化,樊锦诗心里着急,“莫高窟是人类的无价之宝,万一有闪失,我们就是罪人。”一边是千年文物亟待保护,一边是百万游客期待观赏,樊锦诗开始琢磨着怎么把洞窟里的瑰宝搬到洞窟外面给游客参观。

2000年前后,计算机开始进入中国老百姓的家庭。樊锦诗一接触到信息技术,脑海里产生两个大胆的构想:一是要为每一个洞窟、每一幅壁画、每一尊彩塑建立数字档案,利用数字技术永久保留莫高窟的“容颜”;二是以球幕电影的形式,让观众以身临其境之感,近距离体验和欣赏洞窟文物。尽管当时反对的声音很大,但樊锦诗做事只有一个标准:只要对保护莫高窟有好处,克服万难也要上。

2006年,敦煌研究院成立数字研究中心。用了整整七年时间拍摄了10万张单张照片才终于完成了27个洞窟的数字化2015年7月,数百人的团队用4年的时间成功创作出了20分钟球幕影片《梦幻佛宫》,500平米的超大球幕,使观众恍若置身于一个个异彩纷呈、如梦如幻的洞窟之中。

2015年8月,外观造型飘逸灵动,与周围环境浑然一体的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正式投入运营。这是樊锦诗带领着莫高窟人用12年的时间,在戈壁上创造的奇迹。2016年4月“数字敦煌”上线,高清数字化内容向全球发布。游客在电脑前就可以看到莫高窟清晰全景,就宛若在石窟中游览一般 。在这些巨大工程一一落地的时候,樊锦诗已经快80岁了,劳累奔波半个多世纪她为敦煌做了她所能做的一切。

今天熠熠生辉、重焕光彩的莫高窟,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更是人类文明的骄傲。而今天所有这一切,我们不能忘记这背后的一群人,一代一代赓续相传的“敦煌守护人”。正是这样的榜样力量激励了年轻一代,让他们甘于克服阻碍,投身于祖国的伟大复兴当中。

北大考古

北京大学考古学系是我国高等院校中成立的第一个考古学系,已有50年的历史。20世纪20年代,以田野考古为标志的近代考古学传入我国。勇开风气之先的北京大学,1922年即在国学门(后改名文科研究所)成立了以马衡先生为主任的考古学研究室,外聘罗振玉、伯希和等为考古学通信导师

北大考古的历史和中国考古学的历史几乎同样久远。考古专业成立以来,几代学者筚路蓝缕,艰苦奋斗,励精图治,将专业发展壮大的基础设施完整、学科覆盖面宽、教研力量相当的考古文博学院,为中国考古学术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专业人才,做出了重大贡献。


“世界上最快乐的事情,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

——苏格拉底

转自腾讯新闻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