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有价值的宋代磁州窑
古代磁州窑系分布范围广阔,西起宁夏灵武,东抵山东淄博、枣庄一带,北至内蒙林东的辽上京临潢府内窑址,南到安徽的白土窑、江西的吉州窑,均属磁州窑系。还有福建的泉州磁灶窑、广西的西村窑、广东的南海官窑和四川的广元窑都受到磁州窑的影响,生产磁州窑风格的瓷器。
磁州窑是中国古代北方最 大的民窑体系,也是著 名的民间磁窑。自古便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说。窑址在今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的彭城镇和磁县的观台镇一带,磁县宋代叫磁州,故名。“彭城滏源里居民善陶缸之属,舟车络绎,售于他郡”,古陶瓷文化源远流长。
北朝时期磁州的贾壁窑和临水窑开始制作青瓷与低温青釉产品,青瓷釉色为绿及黄绿色,胎质坚硬、纹饰细密,已经表现出瓷器的特征。隋唐时期磁州生产出化妆白瓷、黑瓷、黄釉瓷等,经过科学考察与发掘证实,临水窑瓷器种类最为丰富。
磁州窑的发祥地是古磁州,它因磁州而得名。磁州即现在的河北省磁县。民国《增修磁县县志》载:“在禹贡属冀州之域,春秋时为晋地,战国时三家分晋归于赵,秦灭赵隶邯郸郡,汉为魏郡武安县也。”又,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磁州”条载:“魏黄初三年(公元222年),分武安县立临水县,属广平郡,以城临溢水,故曰临水。”北魏属冀州魏郡,天兴四年(公元401年),割魏郡、广平郡、阳平郡等六郡之地,置相州,治邺,辖临水。东魏、北齐都邺,改相州为司州,临水县是“京瓷之地”。
“磁州窑”一名出现后,当时仍未定型与统一。明清时期的学者在文献记载中,分别使用了“磁器”、“磁窑”或“磁州窑”等不同名称。清康熙〈磁州志〉对彭城陶瓷的描述使用了“磁器”一词。嘉庆年间〈景德镇陶录〉称“磁州窑”;许之衡〈饮流斋说瓷〉中称“磁窑”。实际上磁器、磁窑与磁州窑含义是相同的,即指磁州地区的窑场及其产品。但从具体表述内容看,唐代的“磁器”与明代的“磁器”所表述的实体应有细微差别。近年来在观台窑址出土的一批金代细白瓷应该是〈格古要论〉中说到的“好者与定器相类”并“佳高于定”的“磁器”。
“白地黑花”是指在施白色化妆土的胎体上,以毛笔为工具,蘸“斑花石”颜料(褐彩),绘出各种纹饰图案,在罩以透明釉入窑高温烧成。这也成为了釉下彩的开山鼻祖,为后世的青花瓷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
两晋南北朝时期,彭城、临水地处中原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成为京师邺城西郊的名胜之地。陶冶 技术也趋于成熟,已经烧制出了青瓷和化妆白瓷,完成了由陶向瓷的飞跃。在过去的考古调查中曾发现临水窑窑址,出土百余件青瓷碗,这些器物有一半以上开始在口部施用白化妆土,上罩以青黄 色透明釉,化妆部分显现出黄白色,这是磁州窑釉陶向化妆白瓷过渡的初级阶段。1975年又在临水发现了一处唐代古窑址及化妆白瓷器残片。说明此时磁州窑化妆白瓷的烧制已经步入成熟时期,窑器也由支烧改为笼(匣钵)钵装烧。
转自腾讯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