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友谊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以花语铭记历史
今天(30号)是国际友谊日,在南京大屠杀那段腥风血雨的日子里,曾有25位国际友人冒着生命危险留守南京,保护了25万多中国难民。
今天上午九点,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在《南京大屠杀史实展》“人道主义救援”展示区域,举办“感恩义士·致敬英雄——花语仪式化教育”启动仪式。插花摆放错落有致,组成纪念馆独有的场景,让大家铭记历史。
现场,摆放着破碎的瓦片、苔藓、白掌、松、和平月季以及以红瑞木设计制作的红十字会标识等。中国传统插花传播者、本次花语作品设计者郑翕文介绍说,作品中散布着破碎的瓦片,寓意着在南京大屠杀那段苦难的日子里,城市饱受摧残,一片废墟。瓦片上以苔藓覆盖,苔藓的花语是“母亲的爱”,寓意着大地母亲亘古不变的爱,也象征着新生。
现场还布置着25组白掌,白掌寓意着高洁、友谊和平安,现场25组白掌的分布,与南京大屠杀期间25位国际友人在南京安全区设立的25处难民营的地理分布相呼应。
全场最点睛之笔是一株粉色和平月季,郑翕文介绍,希望能借助插花让参观者感受到国际友谊与和平的美好,“也是想借此来表达国际友人们包括我们整体人类对和平的呼吁期盼,另外我们也用红瑞木创作了一个红十字标识,那么红瑞木的花语它是勤勉和努力,上面雏菊象征着和平和希望,也是表达了红会对和平事业的不懈努力,那么整体的作品也是想以花致敬英雄,让大家能够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在研究中发现,不少国际友人都很喜欢花,比如辛德贝格喜欢黄玫瑰,魏特琳独爱菊花……花语意蕴深厚,成为了观众对话历史的媒介。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张建军介绍,想通过至暗的历史照片与有花香色泽的花朵形成鲜明对比,向世界传达历史与和平的故事,“把这些花以一种插花艺术的形式拿出来表达和历史进行关联,能得到更好的这种人与人的互动,对历史的感悟的这种作用。”
未来,纪念馆还将持续举办多场花语系列仪式化教育活动,让参观者感受旺盛的生命力与和平的美好,馆长张建军说:“因为这个展厅里面展示的是我们人类历史上至暗至黑的一段历史,大家在看的时候心情都非常沉重,我想在展陈的过程中通过花语教育仪式项目,可以更好地让现场的观众能得到一种心灵的触动,在这种铭记的同时能感觉到和平的美好,不仅是提升我们场馆的基本展陈,也可以让人有一种心灵愈疗的作用。”
(来源:江苏新闻广播/顾倩颖 编辑/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