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导师实名荐才!广东美术“后浪”奔涌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朱绍杰
7月17日-8月5日,第二届“1荐1——广东省美术名家荐才行动”展览在广东美术馆举办。(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第二届“1荐1——广东省美术名家荐才行动”展览现场
本届名家荐才行动邀请了李劲堃、林蓝、王永、方土、林永康、梁宇、黄启明、黎明、许鸿飞、王绍强等10位在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及综合画种等五大专业艺术门类的名家担任导师,每人实名推荐一位中青年艺术家参加此次展览。
“1荐1——广东省美术名家荐才行动”项目自2014年第一届成功举办后,更着力关注和扶持广东青年美术家的艺术实践,推介新人新成果。
经过数月酝酿,黄涛、杜宁、陈川、罗玉鑫、杨得聆、邓春儒、喻涛、吕学晶、冯国豪、黄一山等10位入选者闪亮登场。
记者发现,本次展览的其中部分作品曾获得全国专业艺术展的重要奖项,如杨得聆油画《小猫·周末》、喻涛版画《见证·我编斗笠送红军》、吕学晶雕塑《2004.3.24至2004.5.24》、黄一山综合材料《祈祷》等均为“广东美术百年大展”入选作品,罗玉鑫《和光之三》为“第十三届全国美展”进京作品。
通过他们的创作,可窥见一代广东艺坛“后浪”正在奔涌向前。
追求精致的表达
本次入选的广东中青年艺术家中,以水墨中国画为创作媒材者占4/10。广东省美协主席李劲堃认为,这批青年画家是继“后岭南艺术现象”后,涌现出的解决新都市水墨形态的新艺术力量,其意义就在于探索一条前所未有的中国画新思路。
以《天堑变通途》入选第十三届全美展获奖提名作品的黄涛,现为广州国家青苗画家培育计划画家,曾参与李劲堃带领的《盛世珠江》长卷创作团队。黄涛在采访中表示,自己的创作一方面关注时代,了解其他学科样式,打开视野;另一方面注重练习控制精准的笔法,追求精致的表达。
黄涛研究生毕业创作是有关景德镇陶瓷制作的写生,他采用了一些西方油画的构图形式。在最终作品《拾忆·印象》中,黄涛在画作中加入极简主义的构图方式,打破传统山水画构图中的“近景、中景、远景”的视觉规程,从而形成新的画面效果。
这带给黄涛极大的启发,并一直沿用在后来的创作中。在写生系列里,黄涛试图走进传统,但并不甚留恋传统绘画的某些符号,而是去感悟传统水墨中笔墨的苍润、精微、流畅,试图用最简单的水与墨来传达自己对传统精神新的体会和感悟。在城市题材的画作里,他尝试用新的语言来表现或是运用其他媒介,最终将新的绘画语言嫁接到一起,画面也呈现出一种新的状态。
与过去一些当代艺术家所呈现的“粗野”“随性”不同,黄涛在作品《忆-幡影》系列中,体现了新一代艺术家对于创作“精到”的追求。在黄涛的画室里,不少画作放了一两年之久。黄涛仍时常观察、推敲,添一笔,或是重新组合。他说:“画好的作品不会马上拿出去,放一段时间,每天看,一旦看时间长了,舒服了,说明它才合理。”
“自己想画的”也在变化中
在本次入围的艺术家中,杜宁、罗玉鑫均出自著名画家方楚雄门下。在杜宁的印象里,方楚雄要求学生从普通寻常的景物里发现与众不同的美,也要找到适合自己审美特点的创作方式。
杜宁主要创作的方向是大写意花鸟画。在创作中,杜宁坚持“自己想画的,不画感觉不舒服的画”。通过写生和观察,杜宁一反向日葵灿烂阳光的刻板印象,侧重表现粗大的茎叶与密密麻麻的花蕊中的厚重感。在随后不断创作中,又感悟到它一直向阳而生的感恩之情,画面表现更倾向于凸显生命的张力。
80后女画家罗玉鑫坦言,她选择花鸟画专业是因为抱着“希望能常跟动物打交道”的想法。为了能更好地观察了解动物的身体结构和行动状态,罗玉鑫经常去动物公园采集素材,甚至到非洲肯尼亚去看动物大迁徙。也曾经在家里养猫、狗、兔子、龙猫、鸟等,随时观察它们的性格与生活习性。
2013年,广州画院正准备在德国开设一场展览。当时,广州画院院长方土要求参展青年画家创作出能表现岭南文化的作品。花鸟画如何体现岭南特色?罗玉鑫苦思冥想后,萌发出花地砖系列作品的灵感,创作《白日梦》《花砖·猫》等系列的作品,希望用这组作品为本土文化传承出力。
“自己想画的”也会因为画家的个人经历而发生变化。目前罗玉鑫正攻读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美术学博士课程,她开始重新思考:绘画除了有美感和趣味,哪怕是花鸟画题材,它能否给人们更多的启示?
有鉴于此,罗玉鑫最近创作了一幅名为《归路》的作品,画面以描绘关在笼子里的野生动物为主题,以墨色为主调,希望能通过作品呼吁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从“小我”到“大我”
在一次广西百色采风里,喻涛被一顶红军曾经戴过的斗笠深深震撼。他清晰地记得,这顶斗笠挂在博物馆的橱窗里,竹篾编织的纹路、被雨水冲刷过的肌理,清晰可辨。这让喻涛联想到,编织斗笠的无数无名的老百姓,以及红军戴着斗笠跋山涉水的历程。
这些都成为《见证》系列的创作素材。为了使这些静物图像更有历史气息,喻涛采用了超写实的表现方式和绵密细腻的刻印技法予以展现。
见证·不能忘却的记忆(版画) 喻涛
大型红色题材版画《见证》系列是喻涛近年的代表作。百色之旅后,喻涛沿着海岸线北上,考察全国各地的革命纪念馆和博物馆,一直到东北三省。《见证》系列至今已延续8年,目前仍在继续深化和拓展之中。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在近百年的岭南美术界得以传承发扬。喻涛认为,艺术家必须关注现实生活。即使不是创作现实主义作品,艺术家所有的思考都必需是当下的,否则思考就会变得漫无边际。
广州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青年教师吕学晶对此亦深有体会。他的两件代表作,《2004.3.24-2004.5.24》《亮丽的风景线》分别获得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优秀奖、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进京展获奖提名。
十年间,吕学晶的艺术理念发生了重大转向。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他表示,这两件作品体现的是从“小我”到“大我”的转变。吕学晶说,《2004.3.24-2004.5.24》更多是表达的个人情感,从这个作品开始,他找到自己最初的创作语言;《亮丽的风景线》从构思到完成大概有一年多,它刻画的是劳动人民的形象。
在《亮丽的风景线》中,吕学晶力图让雕塑材料、艺术语言和表现主题契合起来:“是这件作品将我带出了‘小我’之境,逐渐地把自己融入生活、融入社会。”
艺术不是闭门功课
关注社会不仅仅在作品中。对于新一代年轻艺术家而言,投身社会也是艺术家的责任。在邓春儒看来,艺术不是一门“关起门来苦心钻研的功课”。自美院求学毕业后,邓春儒回到家乡开设工作室。身为土生土长的鳌湖人,他还努力在这片自己所熟悉的土地上打造一个艺术群落。
从2013年起,艺术家陆续自发来到鳌湖村开展艺术创作。经过多年的发展,这里已驻扎近百位艺术工作者,成为深圳目前最大的本土艺术家聚集地。一些北京、广州、香港的艺术家也慕名而来,“村民”里甚至不乏来自美国、加拿大的“洋面孔”。
中国第一展·广交会(国画) 陈川
作为原住民,邓春儒“当”起了艺术村的“家”,也成为村民与艺术家沟通的桥梁。他在引进国际艺术资源的同时,最大限度保留村落的生活气息。不同语境在同一屋檐下相互碰撞,同时又保持着邻里乡亲之间的和谐。邓春儒也将自己的画室设置在艺术村里,他将自己的工作时间分成四份:与艺术家交流、与本村村民交流、与政府各个基层单位交流、自我创作。
日前,邓春儒和他的艺术家朋友们租下了村委一栋办公楼,把它改造成一座展览馆,不时开展一些公众艺术活动,如绘画课程、摄影教程和影视分享会等。“鳌湖只是深圳边缘的小村落,但对我来说,鳌湖是我的家,我想让它变得更美好。”
来源|羊城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