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路遥的窑洞莫言没有阳光的书房、贾平凹:曾经作家贫,如今不敢穷

Image 2020-07-24

路遥陕北的窑洞、莫言没有阳光的书房、贾平凹:曾经作家穷,如今不敢穷

自从贾平凹写下《废都》之后,他的名声很快呈两极化发展,保守的人对他敬而远之,开放的人对他顶礼膜拜。因其褒贬不一的地位,贾平凹被誉为“鬼才”。所谓鬼才,就是拥有奇诡的能力,在不太开放的年代,求奇很容易“走火入魔”。这不,在1993年因《废都》差点吃了官司,一个青年读他的《废都》,从而犯罪于表妹。

贾平凹的名声从此一落千丈,不过同时季羡林也站出来为《废都》正名,20年后,《废都》在中国将大放光芒。贾平凹受此影响,写作上也开始“改弦更张”,尽力避免这种被认为是当代“金瓶梅”的深入力度。在他的《秦腔》等书出版后,贾平凹的声誉也开始快速恢复,成为了当代中国少有能进入世界文学史的作家。有粉丝甚至对他行跪拜之礼,一表渴慕之情。

不过成年后的贾平凹,除了写作外,还开始收藏古董,甚至是大力发展字画产业。或许是因为难以遗忘年轻时候的穷困。1992年去陕北看望路遥,前往光阴无几的路遥病榻前。路遥在1991年获得茅盾文学奖时,就苦于去北京领奖的路费,看着手中一万多元的欠条,临死前还想着如何才能借到五千元钱,以应急需。此时林达的离婚书迫在眉睫,面对家徒四壁,身无分文的路遥残酷地说了一句脏话“去他妈的文学。”

11月17日,路遥永远地离开了。带着他那已经产生广泛影响的百万巨著《平凡的世界》,从穷困中来,在穷苦中走。临去世前夕,贾平凹赶上见他最后一面,路遥用生命最后之力紧紧握着贾平凹的手,嘱咐到,不要像他一样穷,真的是穷怕了。贾平凹当时正在创作他所谓的三部曲之一,也是最有争议的小说《废都》。听完路遥的嘱咐,一个人到病房外,低头掩面,楼道里响起着他那泣涕皆下的声音。

等《废都》大卖之后,贾平凹几乎是一步登天,高昂的版税飘飘洒洒般飞来,不过这颗“摇钱树”又狠狠地“砸”了他一下。文章开篇说到,1993年《今晚报》报道一名男子因为看贾平凹的《废都》着迷,犯罪于自己的表妹,致其死亡。很快这本在坊间传闻成“黄”书的《废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质疑,耗费多年完成的小说被列入禁书行列。贾平凹本人也开始深居浅出,沉入书房。

说起贾平凹的书房,这个关中的名作家,和一般的作家还真不同。不论是文学的追求新奇,就连书房也千奇百怪。一般人走进贾平凹的书房,都会目瞪口呆,甚至是不敢随意乱动,生怕碰到什么,再一不小心被什么碰到,都是有可能的。那么贾平凹的书房里都陈列了些什么?这么神奇。

大练书法

作为陕西“三驾马车”唯一健在,也是陕西文坛最高产的作家,贾平凹在版税上收入不可谓不多。成名后的贾平凹不仅是专职作家,而且也“旁征博引”发展了与文学相关的书法。各类名誉纷至沓来,各项收入也进账不迭。或许是被路遥的“前车之鉴”惊醒,一向拮据的贾平凹开始审视物质的力量。他和路遥一样,都遭遇过婚姻的打击,尽管大病初愈的贾平凹还很虚弱,但他很快投入到了写作当中。挣钱,脱离贫困不敢怠慢。为了不走路遥的老路,贾平凹除却写文章,还大练书法。

新千年以来随着书画艺术市场的突然复苏,各种现当代名人的字画受到前所未有的追捧,现有当代艺术家“活化石”之称的范曾、老电视主持人兼书法艺术家的赵忠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的莫言等他们的书法作品受到了很大的关注。范曾的《钟馗神威》卖到了55万元的高价、赵忠祥和莫言书法几乎卖到了八九十万。与此同时,一些拍卖会几乎成了字画“生产线”的验收现场。

大约2017年开始,字画爱好者们发现了一向不爱凑热闹的贾平凹出现在西安字画市场,惊人的是,贾平凹的字画也开始大卖。打出名声后,有人形容,贾平凹的字画达到了三尺一万的地步。来自全国各地包括其他肤色的外国人也络绎不绝地凑了上来,争先恐后,有人不远万里来找贾平凹题字,明码标价,现场临摹。

随着名气的上升,贾平凹的字画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因价格与日俱增,各路记者夹杂在粉丝中,一睹贾平凹书法的风度和奇妙。贾平凹的谦虚之声回复不及,一些记者征得同意后,到贾的书房一窥究竟。是什么背后的力量造就了今天的贾平凹。

在书房文化中,我国文人各有各的“奇葩”,女文豪张爱玲可谓专走特立独行路线,她的书房什么都没有,她说过,自己是个随意的人,一辈子不发愁吃喝用度,文风更是不受拘束,书房里有了东西反而影响她发挥,就一张桌子,梳妆也在那。而贾平凹则不一样,有所归置,或许这样就有了写作的安全感,动力,自信等等。

当来到贾平凹的书房时,令人震惊,这个本来是秘密生产“文学”的根据地,却变成了佛石林立、奇花异草、珍宝陶罐的博物馆,林林总总,就是没有多少书,纳闷。贾平凹是作家,怎么书房都是些老古董。

上书房

书房正上方写着“上书房”。贾平凹解释到,上书房,是指清朝皇子皇孙上学读书的地方,道光帝前叫做“尚书房”,道光年间奉旨改为“上书房”。贾平凹这样命名自己的书房是何原因呢?他自言道:不过有时喜欢读书而已,没事就“上书房”嘛!上书房的门口还矗立着有一具门神,那是一人高的一块镜匾,中间写着:“我家主人在写书,勿扰。”这里就是他文学思绪万千的创作作坊,也是走出上世纪作家穷困潦倒的始发地。

然而走进贾平凹的“上书房”,一定要小心,不然会碰到“易碎”的宝贝,就像前面说的这个所谓书房里满眼都是大大小小的佛像、木雕等“易碎”的盆盆罐罐、石碾子和书法作品。走在里面当真要当心,不然,会碰到的就是什么“易碎”的古董宝贝,好在大作家现在富裕了,不然会超级心疼,甚至要赔呢。不过看来看去,就是没有见到书房里有多少书。

往案子上看,即便是书桌上,也是放得满满当当,古朴的笔墨纸砚,让人置身于书香,偌大的书案上却仅留出一个写字的地方,那个“小盆地”正像是贾平凹名字中的“凹”字。或许就在这个“凹”的深区里,贾平凹创作出了具有深入人性和文学深度的作品吧。从摆设上看,贾平凹很爱惜这些古董和亲手写就的书法艺术品。走向全国那些价格不菲的字画,或许都是在这样一个狭小的空间里完成的。

昔日陕北作家路遥在窑洞里写《平凡的世界》时,几乎是呕心沥血。最后封笔前,口吐鲜血,就是在极度贫乏的条件下完成了作品。多次造访好友的贾平凹对路遥的处境感同身受,所以,在经济发达的今天,贾平凹不敢停止挣钱的步伐。有了物质的积累才不至于走路遥的老路,“蜷缩”于“上书房”紧锣密鼓的贾平凹,微微闲暇时会依偎在满屋古董,也是满屋财富中,不是在积蓄灵感,就是在奋笔疾书的路上。

早在2000年,曾经有人问莫言,如果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那几百万的奖金拿来做什么?其实莫言从来不敢想能获得那个奖,于是他坦率地说,换房子,买个大点的。莫言那时的书房常年不见阳光,待久了不利于健康。从路遥寒暑不辍的窑洞、到莫言连一米阳光都没有的写字间,再到贾平凹躲在巴掌大小的“上书房”的书案“凹”处,读者感慨不已,曾经作家穷,如今作家不敢穷。

如今距离《废都》发表已经过去二十多年,贾平凹的声誉已经全面恢复。继茅盾文学奖作品《秦腔》之后,他没有“见好就收”,而是继续创作,或许物质的需求已经满足了,但精神需求还远远在路上。这个高产者又写下了大众读者都喜闻乐见的《高兴》、《山本》。同时还在疫情前后完成了新作《斩座》。在当代中国,贾平凹两年一部书的速度,早已成为无人能敌的纯文学领域的文坛佼佼者。


转自腾讯新闻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