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为什么称“大上海”?这部收看人次超4000万的片子里有答案

Image 2020-07-23

为什么上海能成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为什么这座城市既有浪漫精致的生活气息,又有制造大飞机、极地破冰船的深厚工业底蕴?为什么国际化的生活方式与中国的文化精髓在这里完美融合?

这些关于“大上海”的提问,都能在一部纪录片中找到答案。去年9月,上海纪录片“一号工程”《大上海》在东方卫视首播,取得同时段全国节目第五名、专题类节目第二名的收视佳绩,全国收看累计到达人数超过4000万。如今,大半年过去了,“上网”后的纪录片依旧热度不减。文史学者吴基民评价:“这是一部教科书式的纪录片,是写上海历史的经典之作”。

循着红色足迹,讲述红色基因

“上海之大,在于它的内涵非常丰富。”纪录片《大上海》总导演徐冠群解读道,“之所以说‘大上海’,因为它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城市。它是党的诞生地,有很多红色旧址;它位于东西交汇处,既有西方外来文化的影响,更被江南丰厚的历史文化传统所型塑。”在他看来,纪录片《大上海》是一次对“大上海”的全新解读,它把中西交融的海派文化,放置于江南文化的大背景中重新理解。

纪录片分为《上海的开埠》《中国工业的发轫》《东西汇流》《红色革命的策源地》《生死抗争》《人民的上海》《艰难起飞》《创新品质》8集,在每集50分钟的体量中,全景式回溯了上海在中国近现代史、中国革命史和改革开放史的澎湃篇章。主创团队历时三年,跨越国内20多个城市与世界9个国家,收集各类线索上万条,找到众多遗落在国外的关于上海的一手档案资料。

“上海是近代中国的光明的摇篮。”徐冠群说,在走访上海各处红色文化地标后,才真正理解了上海为什么能成为红色革命的策源地。“马克思主义很早就在上海传播,《共产党宣言》在上海的弄堂里出版,中国共产党在这座城市的民居里诞生,一大批中共早期领导人,都在上海留下过足迹。”循着这些红色的足迹,纪录片《大上海》将这座城市的红色基因娓娓道来。

上海值得被不断诉说

有血有肉,有细节、有人物,这是《大上海》感动观众之所在。从中国共产党在石库门里诞生,到艰苦卓绝的两次淞沪抗战;从上海人用“蚂蚁啃骨头”的精神建设新上海,到成为支援全国建设的重要工业基地;从第一支“小飞乐”股票的诞生,到浦东开发开放开启崭新的篇章;从上海自由贸易区的设立到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举办……纪录片完整地呈现了这座城市成长与发展的历史轨迹。

上海怎样走到今天,何以成为中国连通世界的“海”,何以成为奔向未来的“海”,纪录片道明了上海的“来龙去脉”,尤其是江南文化、红色文化对上海城市精神和价值的影响。正如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李天纲所言:“上海是一座值得不断被解释和诉说的城市。”

值得一提的是,《大上海》在语言叙事上也用了不少创新表达。制作组邀请中国知名沙画师高洁原创作画,将《新青年》杂志创刊等场景和故事以沙画形式呈现,为观众带来全新观赏体验。

结束《大上海》拍摄后,徐冠群又投身纪录片《理想照耀中国》第二季的制作。“这部纪录片聚焦人物,讲述为新中国成立而牺牲的革命先烈。他们中的很多人,如瞿秋白等,都在上海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上海这座城市,是一座光荣的城市。”

转自腾讯新闻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