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精神还是物质?——陋室不陋,君子有德

2020-07-23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刘禹锡的《陋室铭》脍炙人口,短短八十一字,气象万千,余韵悠长。以山水起兴,借室外景、室内人、室中物渲染氛围,并引先贤事迹,烘托出陋室不陋、吾之德馨的高尚境界,抒发了作者怀真抱素的高洁志趣。

这篇骈体铭文乃是作者于和州任上所做。《历阳典录》中记载道:“陋室,在州治内,唐和州刺史刘禹锡建,有铭,柳公权书碑。”刘禹锡是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为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亦有说法言其乃匈奴后裔,现已无从考据。他才华横溢,诗文俱佳,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白居易合称“刘白”,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留下《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同时,他涉猎广泛,著有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了“天命论”产生的根源。

不过,在文学上成就斐然的诗人,于官场大抵是不太如意的。贞元九年,刘禹锡进士及第,释褐太子校书,迁淮南记室参军,进入节度使杜佑幕府,深得信任器重。随着杜佑入朝为相,他又升了监察御史。这时的他春风得意,不曾想宦海沉浮中,剧变来得如此之快。贞元末年,他加入以太子侍读王叔文为首的“二王八司马”政治集团,成为“永贞革新”的重要成员。革新很快便失败了,刘禹锡屡遭贬谪的下半生由此开始。会昌二年,刘禹锡迁太子宾客,卒于洛阳,享年七十一,追赠户部尚书,葬于荥阳。

《陋室铭》便写于他一生的贬谪阶段中。野史中有这样一段故事:由于革新失败,他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刺史。有言道,虎落平阳被犬欺。因其乃获罪被贬,和州知县故意刁难,没有让他住进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反而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结果刘禹锡毫无怨言,还很高兴,甚至在门上贴了两句话:“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他吩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城南门调至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刘禹锡见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景色尚佳,于是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悠然自得、读书写作,又再次派人为他迁居,这次调到了县城中部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刘禹锡被强迫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作者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气得知县哑口无言。

故事真假另当别论,刘禹锡在这篇文章中流露出不畏强权、清高自爱的品质令人赞叹。“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居所虽陋,但免去了丝竹乱心、案牍劳神,正是自勉修德的好地方。“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正因其勤于修德,也显得陋室朴实可爱、令名远播。更何况“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旧居,对比自己的陋室,当引为同道之人,以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为典范。这无不体现了刘禹锡冰壑玉壶的高洁品质以及他对高尚品质的执着追求。

反观当下,仍有无数人对物质上的享受趋之若鹜,宝马香车、名牌珠宝等所谓的奢侈品成为了生活品质、身份地位的象征,面子、人设也逐渐成为年轻人的不可承受之重。其实,作为什么样的人或者成为什么样的人并不在于是否拥有豪奢的物质满足,而是在于内心的坚守与品德。有人住高楼,有人在深沟,有人光万丈,有人一身锈,世人万千种,浮云莫去求,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希望每个人都能像刘禹锡一样,无论身处何地都能坚持对自身德行的修养,成为彩虹般绚烂的人。

(《语文课本中的廉洁》之十一,本篇作者为思想政治教育18年级李沁原)

课本索引:初中语文课本七年级下《陋室铭》(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转自腾讯新闻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