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脍炙人口的一首词,一句“此心安处是吾乡”,道尽唯美爱情
人生要是有一伴侣,富贵能同乐,贫穷亦有言,那真是再好不过了。
宋神宗熙宁四年,北宋著名文豪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贬为杭州通判,这年他游玩西湖,碰到了人生中十分重要的伴侣,年方十二的王朝云。
王朝云家境贫寒,自幼沦落于歌舞班中,她聪明秀丽,能歌善舞,是为西湖名妓。
苏轼遇见她时惊为天人。她歌舞时浓妆艳抹,姿色无双;舞罢换装,清丽淡雅,如空谷幽兰,却又是另一番韵致。
于是苏轼灵感泉涌,挥笔写下: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此诗表面是写西湖的潋滟风光,实则是写初见王朝云的心动感受。
王朝云倾慕苏轼的才华,甘愿追随他左右,一直到她十八岁时,苏轼将她纳为侍妾。
苏轼的原配夫人王弗早逝,苏轼不胜哀伤,王朝云便填补了他的心灵空缺,红袖添香,成为了他的伴读良友。
此后的岁月里,苏轼大起大落,身边众多的侍儿姬妾都陆续散去,只有王朝云始终如一。
苏轼贬谪黄州时,生活清苦,王朝云甘愿与他共度患难,布衣荆钗,悉心为苏东坡调理生活起居。
她用黄州廉价的肥猪肉,微炖慢烹出肥而不腻的肉块,令苏轼赞不绝口,这就是后世闻名的“东坡肉”。
苏轼何其之幸,能得王朝云这样的一位人生伴侣。可惜朝云陪伴苏轼在惠州时,因染瘟疫,身体每况愈下,不久便病逝,年仅三十四岁。
王朝云一生信佛,颇有灵性和悟性。她临终时还安慰病床前的苏轼,诵《金刚经》四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让苏轼不要太伤心。
在她死后,苏轼为她写下四句墓志铭:
浮屠是瞻,伽蓝是依。
如汝宿心,唯佛是归。
一生的伴侣太重要,不仅是苏轼,他的好友王定国亦是如此。
苏轼人生起落无常,王定国比他好不到哪去。
王定国姓王名巩字定国,时任秘书省正字的他因受苏轼的“乌台诗案”牵连,被贬到了岭南宾州(今广西宾阳县)去监督盐酒税。
乌台诗案受牵连被罚的人中,王定国是最惨的一个,甚至比“主犯”苏轼还要惨,苏轼只是被贬到了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他却贬到了当时极为偏远的宾州。
所以苏轼对王定国十分愧疚。
王定国被贬前当秘书省正字,这个官是个小官,虽然是在中央机构里,但只是管管藏书,相当于今天国家图书馆的一个工作人员,收入微薄。
同时期的著名诗人陈师道亦任秘书省正字,家境清寒,在任上病饿而死。
黄庭坚有诗云:“正字不知温饱未”。
王定国日子的清苦可想而知,当他被贬去宾州,日子过得更惨了。他的随从侍妾皆弃他而去,这时唯有一个叫柔奴的歌女不离不弃,甘愿追随他。
在岭南清寒之地受苦,王定国与柔奴还患了几场病,差点病死。他却写信给苏轼,安慰苏轼说他一切安好,在宾州修行也不错。
熬了几年,王定国终于被召回北上,他与苏轼重聚,饮酒作诗,畅谈人生。
席间,柔奴歌舞助兴。
苏轼多年后再见柔奴,发现她并没有因为岭南的清苦生活变得憔悴不堪,反而比之以前更为清丽动人。
他大惑不解,于是问柔奴,说:“岭南是贫寒之地,那里的日子应该很难过吧?”
柔奴嫣然一笑,道:“无论海角与天涯,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苏轼被柔奴的豁达精神震动,他人生起落,时常忧心慨叹,虽一直保持着乐观,可到底心有不忿。
今日听了柔奴一言,才发觉自己心性修为竟不如一个弱女子,感慨之下,不由肃然起敬,亦灵感大发挥毫填下一词:
《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
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这首词把柔奴一顿猛夸,开头两句便连带着好友王定国一块赞叹:“真羡慕王定国这般世间少有的俊朗男子,连上天也乞怜他,赐予他这么好的一位佳人相伴。”
接着又说:“这位佳人真是人美歌甜,微风吹来,酷热的炎夏都因她变得清凉了。”
再接着夸赞:“她从万里之外风尘仆仆归来,并没有经岁月磨砺而年华不再,反而比之前更加年轻漂亮了。当她轻轻一笑时,我仿佛闻到了岭南的梅花清香,如此美好。”
最后一句则是全词的点睛之笔,对柔奴的赞美从外表颜值提升到了精神层面,表达出她灵魂的高洁美丽:“我问她岭南的日子很不好过吧?她却莞尔一笑,说,不管在哪里,这颗心安定的地方,就是家乡。”
柔奴知足常乐,她陪伴着王定国度过贫寒岁月,在王定国奉召回京,她也并没有什么改变。无论是贫穷和富贵,她都不离不弃,始终如一陪伴在王定国身边。
正是柔奴这种积极的人生观,王定国和她才能在人生遭遇不幸时挺了过来。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柔奴与王定国之间的感情,我愿称之为最唯美的爱情,相濡以沫,贫穷相伴,富贵同乐,没有什么能改变他们。
苏轼自己有灵魂伴侣王朝云,他深知柔奴对王定国人生的影响,柔奴带给王定国的不仅是爱与陪伴,更是他在苦难中前行的力量之源。
所以苏轼才不吝啬赞美之言,写下脍炙人口的名作,让柔娘的故事得以流传了千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