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周宏康原创散文

2020-07-21

高中往事拾遗

文/周宏康

济南三中是我高中学习的地方。虽仅短短三年,却是我人生中重要的时段。它对铸造我的人格、品行和世界观、价值观起过不可估量的作用。对我的人生有着承前启后的影响。对此,我在高中往事中,作过较为详细的回忆。但挂一漏万,仍有许多事没有谈到。此文就对忆起的几件小事略作补充。就名之为拾遗吧!

一、一次夏令营活动

1960年暑假,我上高二。学校组织了一次军事夏令营。地点是空军第六航校,即济南西郊张庄机场。参加人员,据我记忆,似乎是各年级班团干部和三好学生。大概有三个排,男女生都有。整个过程已记不清了,只有几个画面还有一些印象。

军营里热火朝天的生活。刚刚走进军营便被战士们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气氛感染。清晨的起床号声急促而清脆,对我们这些学生娃无疑是一种兴奋剂。我们第一次学会了叠豆腐块的被子。要求快、齐、稳。五分钟的整理内务必须完成。随着集合号声,各排喊着响亮的“一、二、三、四”的口号声,列队带入操场。我们也要队列训练,随着教练的口号,向左,向右转动。开始总是出错,引起不少哄笑。我最感兴趣的是那些运动器械,有荡木,卧虎圈,让我感到新奇。

我们参观飞机驾驶室,看到驾驶室内的星罗棋布的仪表,让人眼花缭乱。我们还坐到驾驶室,被汽车牵引着,从跑道上行驾了一段距离,心中的幸福感,自豪感无以言表。我还体验了地勤机械师的工作。机械师告诉我们:什么叫“看火”,什么样的“火色”表明飞机可以起飞,“看火”的注意事项等等。

还有一件事令我至今难忘,即在大礼堂开会,或看电影时的热烈气氛。大家排着队进入会场,喊着响亮的口号,相互拉拉歌曲。此起彼伏互不相让。唱得最多的是“打耙归来”“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等等。

这次军事夏令营是我一生唯一的一次。它锻造了我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战胜困难的勇气及集体主义观念。

二、一次三秋劳动

济南三中一九六0暑假迁往泰安,与泰安二中并校。在那年秋天学校组织了一次下乡参加秋收秋种活动。下乡的地点好像叫潘家峪大队。坐落在泰山脚下。村子不大,很贫穷。房屋简陋,屋内黑咕隆咚。我们许多人住在一起,在屋里打地铺。干的活,主要是掰棒子、刨地瓜、刨花生,若遇上下雨歇工,就干屋里的活。

当时社员生活很苦。家家没有粮食,三顿饭就是清水煮野菜多少加上点地瓜面。人都面黄肌瘦,有些人浮肿,肚子肿很老高,就像怀孕几个月似的。眼巴巴看着我们吃饭,非常让人心痛。连个像样的厕所都没有。在一个大粪坑边上解手,我心里嘭嘭直跳,解完手连手纸都没有,一片树叶或一个棒子叶解决问题。

我们在那里劳动了半月(抑或三周),亲眼看农民的生活,得到了锻炼,也尝到了苦的滋味。这也是参加劳动最深的一次体验。

三、教育改革的一次尝试

一九五九年,毛主席发出“教育要改革”的号召。全国自上而下,大中小学轰轰烈烈地展开。我们三中搞电化教学。我记得,我们班主任康家体老师带领我们搞一个“曲线图”,是依照门捷列耶夫元素图创意的,还是什么原理记不清了。只记得是一个正弦曲线。由数不清的小灯泡组成。按照规律闪动。

康老师瘦瘦的身材,略黑的面庞,炯炯有神的眼睛,说话有点急。他对工作认真负责。在制作电化教具中,他手持焊枪,一个焊点,一个焊点地点焊,眼睛被刺得红红的。只要一个灯泡不亮,他就重新寻找原因。不知熬了几多日夜终于完成,试验效果还不错呢!可惜还没有正式用在讲台上,就因为三中搬迁,不知丢在何方。

事情过去近六十年,想到此事康老师的身影,还在我眼前晃动。

【作者简介】周宏康(男),网名:枫园牧人,笔名:映杰。回族,山东济南人。大学本科毕业,一直在航运部门工作。退休后,学习诗词写作。中华诗词学会、山东诗词学会、山东老干部诗词学会、明湖诗词学会、回族诗词学会会员。山东老干部之家论坛诗词理论版主。在山东各地诗词刊物及齐鲁网发表赏析、评论文章多篇,出版《散曲集》《小赋集》二书(与人合作)。

转自腾讯网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