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从金银装饰图案看汉代,论错金银青铜器的社会意义与艺术价值

Image 2020-07-20

如果从甘肃东乡林家出土的第一把青铜刀算起,中国古代青铜器产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千年左右。从那时起到秦汉时期铁器推广之前,中国一直是世界上极少的持续使用青铜器的国家。特别是夏商周时期,在一部分青铜器成为礼器之后,青铜器的重要性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中国古代青铜器也因此成为世界上非常独特的文物。

图|甘肃东乡林家出土的第一把青铜刀

然而,战国末年到秦汉末年这一时期,传统的礼仪制度彻底瓦解,青铜器开始衰落,铁制品开始广泛使用。 到了东汉末年,陶瓷器得到较大发展,把日用青铜器皿进一步从生活中排挤出去。至于兵器、工具等方面,这时铁器早已占了主导地位。自此以后,青铜器除了铜镜外,可以说不再有什么发展了。

但是,晚了青铜器一千多年才出现的错金银工艺,是汉代最为流行的工艺技术,在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广泛出现。它的出现,为汉代衰落的青铜器增添了最后一抹色彩。如果说汉代青铜器日落西山是无可避免的事,那么错金银青铜器就是青铜时代结束的最后一道绚丽的晚霞。今天,我们就来谈谈错金银青铜器在汉代的发展,以及它的社会意义与艺术价值。

图|错金银嵌宝石筑枘

一、什么是错金银青铜器

在论述错金银青铜器之前,得先理解“错金银”这个概念。这种工艺,是春秋时代随着青铜器工艺的日渐完善而发展出来的一种特殊的装饰方式。从字面上看,错金银的“金银”两字比较好理解,就是指的金、银两种材料。而“错”字,则有两种意思。

在《广雅》中记载,“错,磨也”,“错”有打磨的意思。古人会用一种名为厝(错)石的石头来打磨金属,让金属变得光滑,这种工艺技法就叫做“错”。在《前汉·食货志》中,“错刀,以黄金错其文,一刀直五千,与五铢钱并行”,说的就是错金银这种工艺。除了打磨的意思外,《史记·赵世家》记载,“翦发文身,错臂左衽”,司马贞索引“错臂亦文身,谓以丹青错画其臂”,这里的“错”是涂画的意思。

图|错刀

由于“错”有两种意思,所以错金银的工艺技法相应的也有两种,镶嵌法和涂画法。

镶嵌法主要分四个步骤:一是在制作模板图案前要先刻好凹槽,方便青铜器铸成后在凹槽内嵌入金银材料;二是铸好青铜器后凹槽还需要錾刻浅槽,防止镶嵌金银后脱落;三是镶嵌金银丝或金银片;最后是用厝(错)石打磨,使金银组成的图案与青铜器表面自然平滑严密无缝。

涂画法是把金银加汞融化成液体,涂画在青铜器表面形成图案,再烘烤器物使汞蒸发,一件错金银青铜器就完成了。

所以,错金银就是利用金银材料,通过镶嵌或者图画的方式错于器物表面的一项传统工艺技术。而利用错金银工艺形成各种金银图案的青铜器,就是错金银青铜器。

图|错金银鸟篆文铜壶

二、错金银青铜器的特点

汉代错金银青铜器是在前代的基础上,融入了本时代的文化特色。与前代相比,汉代错金银青铜器,主要有这三方面的特点,即器物变得更加实用、设计更加人性化、纹饰种类更加丰富。

1、装饰类青铜器减少,实用类青铜器增多,器物规格变小

汉代错金银青铜器种类较多,主要分为兵器、酒器和杂项这三大类,涉及了汉代的军事、政治和社会生活等方面。

战国时期,由于战乱不休,各国对于军事极为重视,错金银青铜兵器的数量也不少。比如中国历史博物馆藏的错金银宋公戈,上海博物馆藏的蔡国公子加戈,这些青铜器都是诸侯国统治阶级身份的象征,但很多时候装饰性往往要大于实用性。而汉代很多青铜兵器被铁器取代,在错金银青铜器中除了弩机还有一定的数量,青铜材质的剑、戈、矛基本上很少见。

图|错金银弩机

春秋战国的错金银青铜器中礼器较多,其中壶、鼎、尊等器型所占的比重较大。汉代的错金银青铜器中礼器所占的数量并不多,基本是壶、钫、杯、尊这类常用酒器器物。

图|错金银嵌宝石鸟首铜汲酒器

两个时代都有不少错金银的生活用具,比如战国中山王墓出土的错金银铜牛屏风座、错金银虎噬鹿器座等。同一个地区的满城汉墓出土的有错金银铜豹镇、错金银铜骰、错金说唱俑等。但战国的器物普遍体型较大,构造较为复杂笨重。而汉代器物普遍体型娇小,构造较为轻便简易,更方便日常使用。

汉代错金银青铜器的发展,改变了战国时期礼器为主的格局,器物规格整体变小,反映了汉代人重视对生活的享受。

图|错金银铜牛屏风座

图|错金银虎噬鹿器座

图|错金银铜豹镇

图|错金银铜骰

图|错金说唱俑

2、造型中融入环保理念,设计更加人性化

环保理念并不是汉代才有的,早在春秋时期,法家思想代表人管仲,就认为君主的功绩与守护自然资源是挂钩的,在《管子·地数》中提出了“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的观点。战国时期荀子更是把环保思想高度政治化,提出“环保治国”的理念。

汉代同样重视环境保护,特别是室内的环境,他们更是把这种理念落实到实处,在日用青铜器中注入了环保的观念,来保证室内环境的清新。比如河北满城汉墓窦绾墓中出土的长信宫灯,就是巧妙地把人形与灯具结合,来达到环保的目的。

图|长信宫灯

当然这种环保的设计理念也应用到了错金银青铜上。比如1980年出土于扬州邗江县甘泉2号墓的错银牛灯,由灯座、灯盏和烟管三部分组装而成,增强了青铜器整体的灵活度。又将牛身做成中空,在牛背上放着灯盘,灯盘上有一菱形灯罩,可以散热、调光和挡风。灯罩上还有一个罩盖,盖上连接着一根弯曲的烟管,烟管一端与牛头顶相连。点燃灯火,产生的烟尘通过烟管导入灯座腹中,再被腹中清水溶解,从而确保室内空气的清新。

可见,汉代错金银青铜器在造型设计上,更加注重环保理念,设计更加人性化。

图|错银牛灯

图|错银牛灯剖面,来源:纪仲庆.江苏邗江甘泉二号汉墓[J].文物,1981(11):1-11+98-100.

3、纹饰在前代的基础上进行加工与创新,变得更加丰富

汉代青铜器上的错金银纹饰多种多样,种类繁多,有铭文、动物纹、几何纹等。有一些器物上的纹饰不仅排列密集,而且花样百出,花纹种类也较多。

铭文是青铜器上的特有纹饰,是一种与经济、军事、历史、文化相联系的特殊纹饰。比如错金银虎符与虎节,上面的铭文就具有军事性能。而错金银铜骰是一件娱乐用具,上面的“骄”、“酒来”等铭文就带有玩乐的休闲气息。总之,错金银青铜器上的铭文涉及范围较广,在汉代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

图|错金虎符

图|错金银铜骰

动物纹在汉代错金银青铜器纹饰中所占数量较多,题材也较为丰富。动物纹饰作为主体纹样,在战国时期错金银青铜就经常出现,只不过汉人崇黄老之术,在动物纹的基础上加入了神话情结,使得动物纹饰内容更加丰满。在实际操作时巧妙地利用金银颜色特征,把神兽所在的云雾缭绕仙境刻画得惟妙惟肖。

图|错金银弩机种的动物纹饰

汉代错金银铜器上的几何纹承袭了战国时期的纹饰特点,通常一件青铜器上会出现多种几何纹样配合使用。而且,几何纹会在现实纹样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与创新,比如菱形蝉纹,它把菱形与现实生活中的蝉相结合,形成另一种独特的菱形纹饰,既显出了活泼的装饰情调,又增加了美感,避免了单体蝉纹所带来的单调乏味。

图|蝉纹

三、错金银青铜器于汉代社会的意义

汉代错金银青铜的变化与汉代稳定繁荣的社会生活分不开,更与汉人思想观念的转变有着莫大的关系。

1、权力与实力的体现

青铜器产生之初就是地位和权利的象征,东周末年就有“楚王问鼎”的典故,只有较高等级的统治者才有权使用。汉代错金银青铜器的使用者,同样具有较高的地位,汉代错金银青铜器一般出土于诸侯王和级别较高的统治者墓中。如河北满城汉墓是中山靖王刘胜和妻子窦绾的墓葬,盱眙大云山汉墓是江都王刘非的墓葬,而刘胜和刘非都是汉景帝之子,汉武帝刘彻同父异母的兄弟,都是拥有较高权利的诸侯王。

图|满城汉墓出土的错金银承弓器

图|满城汉墓出土的错金银青铜锯齿形器

图|满城汉墓出土的错金博山炉

汉代的错金银青铜器虽然多数出土于各大诸侯墓葬之中,但是出土的数量却有所不同,数量上的差距可以显示出各诸侯国之间的实力差距。错金银青铜器中包含了多种古代的贵重金属和奢饰品,这就意味着制作此类物品必须需要需要充足的金、银、铜等贵金属物质,这就要拥有规模较大的矿产遗址做后盾和高超的采矿技术作支撑。而先进技术是与强大的经济实力相挂钩的,没有雄厚的经济援助,就无法达到高产高效的效果。所以有大量错金银青铜器出土的地方,同时也是实力强盛的诸侯国。

可以说,错金银青铜器是地位的象征,也是诸侯国之间衡量国家实力的标杆。

图|大云山汉墓的错金银虎噬熊铜镇

2、厚葬之风的体现

汉人崇尚阴阳五行,谶纬迷信,神仙方术以及道教,而汉代的厚葬制度就是在这种思想下应运而生。他们认为若把先人厚葬,其必在死后得重生,享天福。这种思想体现在汉代错金银青铜器上,就是器物造型中有很多神话题材的造型,比如满城汉墓出土的朱雀衔环杯,就是以朱雀的造型做杯身,把虚幻的朱雀形象融于错金银青铜器中。

图|满城汉墓出土的朱雀衔环杯

另外,汉人的厚葬行为主要集中在大兴土木和丰厚的陪葬用品这两个方面。汉代的陪葬品十分丰富,《汉书·贡禹传》记载,“武帝弃天下,霍光专事,妄多藏金钱财物,鸟兽鱼鳖牛马虎豹生禽,凡百九十物,尽瘗藏之”,到汉武帝死时,陪葬物品已经多到数不胜数的地步。

汉代青铜器虽然开始衰落,但在厚葬之风盛行的时代,错金银青铜器数量仍占据着一定的优势,尤其是在地位高的统治阶层的墓葬中出现。

图|错金银铜镦

3、汉代思想文化的体现

同商周以来以神至上的神权思想不同的是,汉朝推行君权至上的儒家思想。另外,除了提倡儒家思想,整个汉代社会还重视以道家理论为基础的老庄思想。从礼制教条中解放的汉代社会更重视人的重要性,审美在趋向现实同时又充满梦幻色彩。

在儒家与道家思想的牵引下,汉人不仅重视人,追求现世的享受,还注重死后的浮华,他们常常往返于现实与虚幻之间,为现实生活添加神话色彩,使其传神化。他们喜用浮华玄幻的意识观念去塑造现实生活,也正是如此,我国许多神话故事都是出于汉朝。

图|错金银弩机上的瑞兽纹

因此,错金银青铜器上常现羽人、流云、飞禽走兽等仙境纹饰,这些纹饰不仅出现在日常用具上,还出现在军事用具---弩机上。它们往往构图饱满,线条流畅,纹饰布局巧妙,俨然一幅仙界佳境图画。

可以说,汉代的浪漫主义情怀是老庄思想影响下的产物,它把现实与虚幻相融合,在现实的基础上建立夸张,在朴实的基础上创造华美。对于青铜器本身而言,由于它天生的色泽和立场,注定了自始至终只能从它身上散发出古朴、神秘、敬畏甚至压抑的气息。而错金银工艺的出现,使得本来沉重的青铜器变得活泼生动,单调的装饰效果变得华丽丰满。加之汉人独有的神话情节使得它再一次蒙上了一层梦幻的轻纱,神奇而魅力无穷。

|错金银弩机上的瑞兽纹

4、汉代审美观的体现

汉代社会有尚轻的习俗,在司马迁《史记》中就已出现“骠轻”、“轻捍”、“轻利”、“精而轻”的民俗词语。汉人在行为上也重视“轻”的作用,他们提倡“轻急”的生活风尚。尚“轻”思想的形成,对汉代青铜器的转型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这类青铜器往往规格较小,实用性较强,造型变化多样。轻盈在青铜器上表现为器物在造型上的形态轻盈,变化多端。江苏盱眙大云山出土的错金银铜虎姿态丰富,有咆哮状、蜷卧状、吼叫状、撕咬状。

图|大云山出土的错金银铜虎

虎的造型不仅多样,面部表情也刻画细微,有的静谧、有的凶狠、有的狰狞、有的可爱。丰富的表情和多姿的形态,无形地诠释了轻盈的“动态”美,扩大了汉代轻盈美学观念的内容,表现了汉代象生型动物造型的真切与活泼。

汉代错金银青铜器趋于生活化,生活化青铜器规格一般偏小,大云山出土的错金银说唱俑铜镇俑高7.6厘米,底径4.8乘4.6厘米。如此小的铜镇在设计和铸造上表现出的精致和完美,体现了汉人唯小而尊的心理状态。

图|大云山出土的错金银说唱俑铜镇

结语

错金银,是一个时期装饰工艺的代表,更是社会文化大背景下的历史显现。与战国时期相比,汉代的错金银青铜器器型以酒器和生活用品为主,礼器、兵器类的器物较战国时期减少。在体型上以小型器物为主,青铜器壁变薄,体重变轻,逐渐向实用、轻巧的趋势发展。造型上以动物和人物为主,优美活泼,生趣盎然。在纹饰上依然高频率地使用几何纹样,云纹、动物纹增多。错金银青铜器是地位的象征,是诸侯国之间衡量国家实力的标杆,是厚葬制度的体现,是汉代人们文化思想和审美观念的。

此外,东汉后青铜器全面衰落,但错金银工艺仍然活跃,被应用于其他各种新兴材料,比如铁器、瓷器、漆器等。而且,还影响着此后的很多传统工艺的发展与诞生。比如唐代用贝壳镶嵌图案的螺钿工艺,以及金银薄片制成图案,贴在铜器表面用漆叠加后研磨的金银平脱工艺;清代盛行的珐琅彩掐丝工艺以及汉代出现清代兴盛的错金玉器与宝石结合的技法等。

可见,汉代错金银工艺不仅为汉代青铜器的发展增添了一抹绚丽的色彩,还对后世传统工艺的装饰技法的衍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图|唐代高士宴了纹嵌螺钿铜镜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