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好看的皮囊自然灵气,可口的灵魂3000来岁

2020-07-18

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和果子的身影几乎会贯穿他们的一生。

家庭日常吃的茶点、职场聚餐上的茶歇、重大节日上的贡品,都是不同种类的和果子。

“果子”在日本的历史已经有3000年了,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唐朝。

当时的日本遣唐使回国时,带回了“唐果子”(唐朝糕点)以及用面粉裹住食物煎炸的技巧。

唐果子的风靡促进了点心制作技术的飞跃,同时,海上贸易也使得各类南洋点心(如长崎蛋糕、菠萝包、有平糖等这类经典美食)远赴重洋来到日本,扩宽了和果子发展的视野。

于是,日本人以古来即食的年糕、米粉团子为基础,融入唐果子、禅宗果子、南蛮果子等外来食物的特色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和果子。

和果子的存在是以日本的历史、文化和传统为基础的。

和果子的设计、名称都巧妙地融入了《源氏物语》《古今集》等古典文学的要素以及四季的流转变化。

夸张一点说,日本文化就凝聚在这小小的和果子里。

就像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许多凝聚着匠心的果子,这些果子的创意颇有一番讲究,名字也不是随意取的,而是巧妙地融入了《古今和歌集》《源氏物语》等古典文学要素或日本的历史、风土、四季流转等自然的要素。

比如,在道明寺生面饼里放入柿子干(现在是红色的炼羊羹)制成的果子“薄冰”,即表现了初冬的某个早晨,红叶冰冻在水池里的情景。

再如,在馒头上面印上绿色的竹篮孔的图案,将馒头做成倒扣着的笼子的形状,给这种馒头取名“若紫”,就会让人联想到《源氏物语》中那个因为养在笼子里的麻雀被小孩放走、去找大人哭诉的紫上年幼时的样子。

换一个视角来看,以古典文学和传统节日等为媒介,人们便可以通过某一种果子享有共同的空间、时间,也可以拥有相通的情趣。

日本人对于追求精致这件事,似乎是渗透到骨子里的,小到一枚和果子,都全然透露着细致入微的美感。

食材的选择、色彩的搭配、造型的拿捏……每一个细节都经过反复琢磨,极致讲究。

这一手的细腻,恨不得全揉进一口大的果子中。入口,便是蔓延开来的绵长的幸福感。

和果子可能是最符合时令的食物了,随着春夏秋冬的更迭,呈现花鸟风月的变化。

暖春,绯色的樱饼与枝头的早樱相呼应,浪漫了一整条巷子;

盛夏,水羊羹清凉润滑,宛若一首祗园小街夏日的风物诗;

凉秋,品尝着带有秋草风情的果子,欣赏清雅怡人的秋光;

寒冬,到了茶席开炉的季节,喝一碗冒着热气的白玉善哉,暖到心坎里。

人们将寄予自然界的思绪构成了它美好如画的造型,从小小的和果子中,便仿佛看到了四季风光的驻足。

春天的梅、樱,夏天的紫阳花、抚子,秋天的桔梗、枫,冬天的椿、雪……大自然的灵气以一种具象的形式被表达出来。

如今,作为和食的一个分枝,和果子将日本茶道文化和糕饼技能巧妙结合,表达了一种别致的和式情结。

苦而涩的抹茶,偏偏与和果子共食后变得清润;而果子过人的甜,需要苦茶去牵绊。

清少纳言在《枕草子》里写:飞鸟川,一日为深渊与一日为浅滩没有一定,让人感到人生变化无常。

茶道,何尝不是借着苦甜交织来咏叹生命的无常呢。

茶席上的和果子,是主人对宾客的无言问候,也能彰显主人的修养雅趣和倾注于茶席的心思,以及对宾客的款待心意。

01

《3000岁的和果子

02

《和果子

03

《和果子的四季

这样一颗小小的和果子中所映射出的日式美学,真实有太大的魅力令人不禁沉醉于看似单调实则广袤的“宇宙”里。

转自腾讯网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