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启蒙于皮影的农村娃,如今把家乡山水画进中南海!
陈克永小时候的美术启蒙源于皮影,时至今日这个爱好依旧。
如今的陈克永,最惬意的时光就是在家乡平谷的小山村里,爬上自家房顶,面对近在咫尺的燕山北麓山脉,查看它的每一丝纹理,再把它画到纸上。20多年来,这样的场景不知出现过多少次,家门前的山一遍遍出现在陈克永的画里,而陈克永也从一个农村娃成了把家乡的山水画进中南海、画进人民大会堂的名画家。
陈克永出生在平谷区金海湖镇洙水村,家里世代务农。他的童年正值京东皮影最兴盛的时候,村村都有皮影团。那时他最大的爱好就是在上了蜡的废纸板上刻皮影人。上高中时赶上知识青年下乡,陈克永只得回家种地。耪地、薅草、推车、挑担……地里的活儿一干就是几年。累时苦闷时,钻到大山里成了他最好的安慰。
20岁那年,陈克永的人生发生了三件大事。这一年他先是当上了公社的电影放映员,又参加了县文化馆的“农民绘画培训班”,培训班结束后被推荐到北京师范学院(首都师大前身)革命文艺系当工农兵学员。毕业后,陈克永回平谷文化馆当了“农民绘画培训班”的教员。本来,他主攻油画,但家乡的山水让他发现最好的表现方式是中国水墨画,于是他转而临摹历代山水名作。从此,爬山、观山、画山成了他最大的快乐。
“家乡的山是我最熟悉的,画起来也最有感情。燕山的特色是布满斧劈皴,而且充满北方大山大水的雄浑博大和苍茫气韵,我要用笔提炼出这股精神之气。”陈克永不懂“深入生活”这句话,因为他就住在山脚下,整天与大山相伴,朝夕相处,一直在“生活”中泡着。
《山谷风景》/ 陈克永
30来岁时进山写生,大雨天他在盘山迷了路,躲在破庙里哆嗦了一夜,天亮后把掉在地上已经被老乡踩进土里的梨子抠出来充饥。40来岁时进山写生,在景台山遭遇没膝大雪,他带着台湾来的学生周仁祥躲进护林员的小屋,土炕上连个被单都没有,硌得他根本睡不着,半夜起来在墙上画虎。平谷的山他太熟太熟了,膜拜般的热爱让他把这些山画成十几平方米的大画。1995年,陈克永大学时代的老师董玉龙看到了他笔下的山,二话没说,举荐他为中南海会客大厅画山。
《大壑腾云》/ 陈克永
陈克永为中南海创作的第一幅作品《大壑腾云》,他就以平谷的四座楼山为原型,之后的《秋晴泉气香》以雕窝村口的山为原型。再往后,人民大会堂三层的《万山红遍》以金海湖四周的山为原型,家乡的山在他笔下变成巨幅画作,它们表现的大多是秋天火红的山景,承载着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也成为他回报家乡最好的礼物。
《秋晴泉气香》/ 陈克永
几天前,当记者造访陈克永,驾车沿着平谷崎岖的山路行驶时,但见秋日下满山的红叶已经红透,这不就是陈克永的画吗?
《万山红遍》/ 陈克永
京海墨韵画院名家陈克永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美术家协会理事、北京市文史馆馆员、中国山水画研究院院长。
转自腾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