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墙上的童话,街头的马良

2020-07-15

在一个小村庄里,有三只可爱的小狗,它们有一个飞向天空的梦。

“一只是褐色的,叫它大壮;一只是橘色的,我们叫它橘子;一只是灰色的,我们叫它灰灰吧……”

一个奶声奶气的小女孩,作为背景音讲着上面的故事。

故事中的三只小狗,现在在一面墙上,穿着鲜艳的衣服,搭着飞机在飞。飞翔的鸟,细白的沙滩,螃蟹和小动物,一位弹奏班卓琴的乡村情调的大叔,一起构成了这幅斑斓的壁画。

这是“杨叶叔叔的街头童话”的一件作品,叫《飞上天的小狗》。杨叶用视频记录了他和孩子们把一面墙上的野广告变成画,变成故事和一段音乐的过程。

杨叶是一位独立音乐人,自由画家。因为“杨叶叔叔的街头童话”,6月28日,他获得了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的特别奖励和两万元正能量奖金。

这段时间,杨叶参加了在宁波举办的“中国新乡村音乐大赛”,因为进入了十强,他一直奔波在杭州、南京,找圈内朋友帮忙配器,为决赛做准备。

在杭州近郊他朋友的住处,我见到了他。

虽然已经人到中年,还留着胡须,但杨叶所传递出的,是大小伙子的气息,没有丝毫中年人所谓的油腻。

吃饭的时候,朋友们取笑他。说的是朋友从早市买回一条五六斤的大鱼,骗他是“刚刚在池塘抓的”,他信以为真,还认真地询问细节。他的认真让大家很欢乐。

他也跟着大家笑,笑得腼腆,面颊微红。

几杯酒之后,他操起班卓琴,陷入到自己的旋律里面,就成了自由的,奔放的,无所拘束的。

有行家评价说,杨叶的班卓演奏手法在吸纳融合二指、三指、抓奏传统技法基础上,结合了美式乡村吉他开放调弦以及中国乐器三弦、阮、冬不拉等乐器的指拨技巧,获得了一种自由的个人化弹奏风格。

20年前,杨叶从山东老家一所艺术类学校毕业,怀着对艺术殿堂的向往,来到北京报考中央美院,却因为文化课没过关落榜。

那一年20岁,他在北京租了一间胡同里的老房子,像蜘蛛结网一样结生活,结未来。

在那个场景里,每天所见的,都是为生计奔走的社会底层。

他在油画公司仿作名画维生。而“引车卖浆”者才是吸引他眼球的:这个群体鲜活、简单而又芜杂,充满生命的张力。他营造了自己的艺术世界。

2008年,在美国几个城市,经纪人为杨叶举办了一个小型巡回画展,希望为他打开市场。然而在此期间,一场火烧毁了他留在北京的全部作品。

现在讲起来,他的语气归于平淡,但当年的一记重锤,仿佛隔空砸在我的心里。

从美国回来,他也只得重返油画公司打工。

他在美国的司机道格拉斯,是一位78岁的老人。杨叶在他的车里发现了一把班卓琴。音乐让本来因为语言原因难以交流的两人产生了默契,道格拉斯还给杨叶介绍了师傅学习弹奏技法。

班卓琴对于杨叶属于无心插柳。那也许仅是回国后工作之余抚平创伤的寄托和心灵慰藉,却催生了一个属于乡间叙事,国内鲜见的、使用班卓琴作为主要乐器演绎原创作品的歌手。

肇始于非洲的班卓琴所独有的旷放基调,被杨叶融入到中国民歌旋律中,具有了独特的风味。他的音乐作品风格类型多元,包括叙事歌曲、儿童歌曲、当代民谣等,题材涉猎广泛、视野开阔,既关注时代生活,又具备人文关怀和情感温度。

音乐的语言更直接,更容易制造人与人之间情感和心灵的共振。音乐可以拆掉巴别塔。所以,在“杨叶叔叔的街头童话”的语境中,用以美化环境的绘画,用以美化心灵的音乐,是重要元素。

更重要的,是某种天真。

五年前,杨叶升级为“奶爸”。有次散步,儿子问他:“爸爸,吊车是什么?”原来,儿子看到了墙上吊车的广告。别的爸爸也许敷衍一下就算了,但杨叶不,为了答复孩子,他打过去电话,但通常发现是一个骗局。电话那头的人会找借口搪塞不派车,要求先给他们转账,但如果真的转了,就会被拉黑,没有任何下文。

在城市的街头,尤其是城乡结合部,野广告可谓举目可见。“孩子会注意到这些大人们根本注意不到、或者说是已经完全忽略和感到麻木、习以为常的细节,他们甚至会在脑瓜里思考、甚至学习、模仿。”杨叶拿起画笔,尝试“治愈”它们,将那些黑色淡化、填补、抹去,变为一幅幅画,修补墙壁上的伤痕,也修补人们内心对美的麻木和对黑色信息的习以为常。

早些时候,微信还没有普及。画画之前,杨叶会先用手机将那些号码拍下来,然后用彩信的方式把图片发过去,天真地告诉对方,这样写小广告,污染环境,“我帮你涂鸦掉了”。

大多数没有任何回音,但也有的对杨叶破口大骂,还有一次让人哭笑不得——对方把杨叶当成了警察,表示承认错误。

后来有个人回复杨叶:“画得真不错!”杨叶感觉和对方产生了沟通的可能,赶紧趁热打铁:“我可以帮你找工作,如果你的孩子想学画画,我们也可以免费教他绘画、音乐、电脑操作……”

这是2017年,“杨叶叔叔的街头童话”从仅仅在墙上作画开始,逐渐演化成为一个跨媒体艺术行为,目前已产生出相关涂鸦绘画、音乐、诗歌、故事类作品百余件,均以图片、影像和文字详尽记录。

作画的时候,每当周边社区的小孩子好奇的围过来,杨叶便会与他们互动,问他们,“这是什么画?”“你知道这样画的意思是什么吗?”他认真地倾听,把孩子们的回答录下来,回去细细整理。孩子们的表现常常让他激动感慨。在杨叶看来,孩子们的参与让这个艺术项目真正成为生活中的童话,激活了成年人已经固化的思维中,久违的柔软、天真的那部分……

有一次,一个八九岁的女孩跟他要了一些金色的颜料,把从地上捡的石头、从家里拿来的土豆都染成了金色。

小姑娘告诉他:这些都是金子。以后,我爸妈回来看我的时候,我拿给他们。咱们家有金色的石头,金色的土豆。这些都是金子。咱们拿去银行换钱,你们也不用上班了,在家陪我和弟弟,爷爷奶奶。

身边的孩子们,都纷纷向他讨要金色的颜料。

孩子们想法稚气十足,但杨叶未免心酸。他提议,大家把“金子”放在村子的各个角落,看看有多少人当成真正的金子。

转自腾讯网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