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斯塔那古墓出土了一双皮鞋,专家用这些办法,终于将其修复完成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考古专家们曾于该地古墓内找到一双皮鞋,这双皮鞋被鉴定为是唐代时期的文物,其表面早已经污浊不堪。可是谁也没有想到,考古专家用了一些独特的办法,就将这双皮鞋修复成功。考古专家们所使用的办法究竟是什么?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1959年时,随着我国对于历史遗存的高度重视,全国各地也展开了轰轰烈烈的考古行动。位于中国西北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吐鲁番市,也同样出土了一座距今约有1500多年的古墓——阿斯塔那墓地。
阿斯塔那墓地占地总面积约10平方公里,是一处多民族聚居型墓地,从当时的挖掘情况来看,古墓群中以埋葬汉人为主,同时葬有车师、突厥、匈奴、高车以及昭武九姓的少数民族居民,其年代大约是西晋至唐代时期。
自1959年发掘以来,在阿斯塔那墓地中,考古工作者先后对其进行了13次左右的考古发掘,清理墓葬近400余座。墓中出土文物众多,包括壁画、版画、纸画、绢画以及各种陶器、金银器、玉器等,极大地丰富了后世考古界对于古代丝绸之路的研究。除此之外,在阿斯塔那墓葬中,还出土了不少重要的竹简文书,书中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是研究历史上新疆地区种族情况、民族风情的重要资料。
在对阿斯塔那古墓发掘的过程中,考古专家们找到不少其他有价值的文物,其中就包括一双奇特的古代皮鞋。这一双古代皮鞋编号为66TAM361:6,出土于第361号墓葬。众所周知,皮鞋的历史并不悠久,几乎是近现代的产物,古代虽然存在皮鞋,但是无论从做工还是质量来说,都难以与现代皮鞋相比肩。
阿斯塔纳古墓发掘工作漫长而又艰辛,考古专家们不能对每一件物品都进行仔细的鉴定,所以这双皮鞋也被放置于地下仓库中,静静的等待着岁月的流逝。转眼几十年过去了,随着研究进度的增进,考古专家们终于在仓库的角落内发现了这双古代皮鞋,并将其小心翼翼地送至实验室内进行研究。
时过境迁,当年在古墓中出土的皮鞋已然面目全非,由于吐鲁番气候干燥且各地温差较大,仓库内的环境根本不适合皮鞋保存,故此其表面皮革遭到了二次破坏。从外观上来看,皮鞋出库时鞋面及鞋底布满了灰尘,也可见到大量的白色盐污物及霉菌,甚至连鞋面皮革也脱落下不少残片,呈现出一副即将毁掉的“危极”形态。
2015年2月期间,吐鲁番研究院高层一致决定,邀请德国波恩莱茵河州立博物馆皮制品修复保护专家,前往该馆进行皮质文物的修护,以此来修复馆内重要的出土文物,其中尤以皮鞋最为重要。
德国皮制品修复保护专家对皮鞋进行了较为细致的鉴定,并将皮鞋整体破损情况进行了总结。从表面来看,这双皮鞋长24cm、宽8.5cm、高6cm、重104.5克,浅口平底,鞋头微翘,鞋面皮革为棕色,鞋面及鞋帮处缝缀有皮绳,鞋面上如意形的装饰已经残缺,并在两侧形成了三角形镂空。鞋后跟及鞋底处老化严重,呈凹凸不平状,伴有大量白色霉菌及盐污物,经测定为盐、霉菌污染。
毫无疑问,这双皮鞋的破损程度,已经到了“不得不救”的地步,并且所使用的施救方法,同样也值得探究。在德国专家对皮鞋进行修复之前,先是将其全方位拍照,接着才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修补方案,探究最合适的修补方法。对于皮鞋皮革起翘的问题,专家们决定用纤维胶进行补救,该种纤维胶是由一种名为烃丙基纤维素的物质与乙醇进行混合的混合物,对于皮革的粘接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进行粘接之前,需要对鞋面整体展开细致清洗,鞋面上的霉菌、盐渍,往往需要一定浓度的酒精进行擦拭,再用显微镜观察,防止鞋面在粘接过程中被污染。皮鞋通过重要的清洗、粘接后,需要依靠成型的支撑体进行支撑加固,进一步矫正其整体造型,防止因回潮而导致鞋面走样。以上步骤看似简单便捷,实际上操作起来难度较大,非专业人员难以彻底完成。
中德考古专家此次联合修复行动的意义重大,在对皮鞋进行修复的过程中,考古专家们还发现,此次所修补的皮鞋是唐代时期的文物,主要质地为纯羊皮。不得不说,联合修复行动不仅令皮鞋恢复了本来的模样,同时也让世界知晓了我国早期的皮革制作技术的先进,更能为其他古代皮革制品的修复,提供较为重要的参考范例。
转自腾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