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为何建议删除朱自清的《背影》?说出来你可能不信
作为男人的一生,是儿子也是父亲。前半生儿子是父亲的影子,后半生父亲是儿子的影子”——贾平凹
父亲,在很多人的眼中一直是高大伟岸的形象。所谓父爱如山,在我们成长的路上,父亲是我们的良师益友,教会我们成长,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父爱亦是一盏明灯,能够在我们陷入无尽黑暗时,指引我们找到出口。回顾历史,我们依然能够找到许多关于父子情深的诗句散文。“梦魂不知长安远,几度乘风问起居”,在诗人宋凌云看来,只有到了梦里,才不用担心长安与家乡的距离,自己能够乘风去看望家中的父亲。可以看出诗人对于父亲的思念之情。
其实在众多描写父爱的文章中,可能大家最为熟悉的就是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因为这篇文章,被选入了初中的语文课本当中,相信大家也都应该读过。这篇文章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回忆性的散文,于1925年所写。文章叙述的是当时朱自清先生离开南京到北京大学,而父亲送他到浦口车站上车时的情形。
在文章中,朱自清先生对于父亲帮他买橘子时在月台上攀爬时的背影的印象最为深刻。文章用平凡的事件,十分朴素的文字,将父亲对子女的爱表现的淋漓尽致。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一篇深刻展现父爱的好文章,选入语文课本非常的合适。然而有一位名为丁启阵的大学教授,却直接建议将这篇《背影》从语文课本中删除,至于原因,说出来你可能不信。
在丁启阵教授看来,建议将《背影》从语文课本中删除的原因有三。其一,是因为父亲的动作不够潇洒。丁启阵教授认为,父亲的形象应该是高大伟岸的,动作也当然是潇洒自如的。而在文章中描写的父亲,则是头戴黑布小帽,身穿黑布马褂,青布棉袍,步履蹒跚,身形肥胖,无论如何也不像是一位高大伟岸的父亲形象。而且作为父亲也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形象,给子女做好表率。所以认为文章在表现作者形象的时候,显然美感不足。
其二,文章有无病呻吟之嫌。丁启阵认为,当时朱自清的父亲由于纳妾,导致其中一位姨太太到徐州大闹了一场。而当时的民国是提倡“一夫一妻”制度的,虽然只是提倡,但是作为政府的官员,而且鉴于事情的影响,作者的父亲便被上级开除了。所以如今这般境地,很大程度上是朱自清的父亲自己的问题。因此认为作者写父亲给自己买橘子的情节,完全是一种无病呻吟。
而其三,则是父亲违反了交通规则。在《背影》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父亲为了给作者买橘子而攀爬月台的场景。正是看着父亲如此这般的背影,作者才百感交集。然而在丁教授看来,朱自清的父亲显然违反了交通规则,而且擅自攀爬月台无疑是十分危险的行为,同时也会对公共秩序造成不好的影响。将这篇文章选入到初中的语文,会在很大程度上误导青少年的行为,造成不良的影响。而这一点,也是丁启阵教授建议将《背影》从语文课本中删除的主要原因。
然而事实上,在当时的特殊环境之下,车站中的秩序也是十分的混乱的,并没有完善的交通规则。所以文章中的许多内容与细节,也自然不能用今人的眼光来看待。其次,文章主要所展现的正是父爱在平凡中的伟大,父亲的真实形象不一定都是高大伟岸的,他们的形象。更多的是在我们心中,往往平凡之中更见其伟大。我们不会因为父亲衣冠不整而改变我们对他们的看法,我们不会因为父亲的体态渐丰而心生厌嫌。
正如前文所说,前半生,我们是父亲的影子,跟随其后,在父亲的庇护下成长,而后半生,当父亲年迈后,就成了我们的影子,曾经严厉而不苟言笑的父亲也变得如孩童一般。如果仅仅因文中的父亲的年迈而体态不够潇洒而删除这篇文章,不免显得不妥。我们也不能因为个别人的看法,而将多少年来一直存在于课本中的文章随意的否定。而作为教导学生学会感恩的学习题材,这篇文章无疑是十分合适的。
作者用朴素的文字,把父亲对儿女的爱,表达得深刻细腻,真挚感动,从平凡的事件中,呈现出父亲的关怀和爱护。《背影》其实是一篇非常值得细读的文章,并非只是描述简单的父子关系,而是在旧道德观念的冰水退潮时,父子关系中最真诚、最动人的天伦的觉醒。
转自腾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