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说中设置人物对话的意义
很多作家在小说中设置人物,还要让人物对话,给读者带来深入其中的体验。那么,只进行事件的描述,而不设置人物对话行不行?
当然不太好,那样会让人游离于叙述之外,始终和小说中的人物隔着一层,不能产生切身体验,也引不起强烈的共鸣。设置人物对话让他们各人有各人的声口,各人有各人的性格,效果会更好。文学就是语言的艺术,而让小说中人物开口说话就是要他们说出符合自己身份特点和个人性情的话,有时候还要根据环境和心理态势说出非常规的话,以此全方位展现人物形象。
人物对话能凸显人的性格特点,譬如农民说话就要有农民的语言特点,浅白,实在,甚至有些木讷;知识分子说话就有知识分子的特点,文辞比较多,有时候不切实际;老板的话大多夸张的成分比较多;领导的话不多,但是每一句都好像大有深意。如此等等,描写起来可以让人物鲜活起来,立体起来,而不至于成为没有语言的扁平人物,或者概念化人物。
人物对话可以推动情节发展。俗话说“说书的嘴,唱戏的腿。”说的是说书的嘴快,一个“话说”就可以省略很多内容,譬如“话说过了五百年”,叙事内容就真的过了五百年,还有“话说这一日,离了南京,到了北京。”一句话就从南京到了北京,中间的行程都可以略去不表。书中人物对话也是如此,一句话就可以涵盖很多内容,也可以省略很多内容。“唱戏的腿”快,唱戏的人在舞台上走了一圈就相当于从南京到了北京,或者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几步下来,就变换了时间和空间。小说中人物对话似乎沾了“快”的光,又似乎有着天然的突出和隐含功能,把作家心目中的形象和感情或和盘托出,或娓娓道来,负载了作家的理想和希望,也是作家的一部分意识的缩影。
设置小说中的人物对话可以让作家获得更大的自由,把不敢说的话不敢想的事都通过虚构人物说出来,还要找一个质疑者或者反对者,实现哲学的辩证。如此一来,小说中人物就成了作家思想的化身,甚至是他的潜意识化身。他写小说中人物对话,其实是在和虚构人物对话,而虚构人物又是作家自己幻化出来的,那么,小说中的人物对话其实就是作家和自己对话,或者说是他和自己的思想对话,和自己的潜意识对话。曾经有外国作家创作的时候,把自己关在房间里,自己和自己大吵大叫,其实是他在和小说中人物对话,已经深陷其中,感动了自己。
如此的创作自由空间是很大的,但是不能超出作品的边界,除非在特殊情境下,不能让人物说出不符合身份的话,那样反而“画虎不成反类犬”了。现在,网上自媒体平台兴起了一种纯粹对话式的小说,是否和人物对话的自由度有关呢?
毕竟,小说中人物只是虚构的,说什么话谁也不能计较。如果非要计较或者封杀,那就是不懂文学和艺术了,或者本身就是大老粗或者军阀也说不定。
转自腾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