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跃文:大地上的诗人
文丨王跃文
每到端午,必思屈原。2300多年前,三闾大夫溯溆水而上,一个雪日黄昏,船泊吾乡溆浦。那个冬天,诗人很迷茫,“入溆浦余儃徊兮,迷不知吾所如”。屈原不知自己到了什么地方,也不知道还将到哪里去。
司马迁说屈原“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但却“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放逐江南,行吟泽畔,怀石沉渊。屈原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更是以民生疾苦为念的政治家,故其浪漫主义诗歌都根植于苦难深重的现实大地。他叩壁问天,所叩所问皆是人间事,或皆因人间事;他遗世独立,为的是自疏濯淖污泥,而不是想做隐士;他上下求索,欲要解开无尽困惑以济世,而不是徒为玄想。然而,屈原最终只能哀叹“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这是屈原终生的痛,亦是他终生的苦。
屈原的痛与苦,代有知音。贾太傅客长沙,投书吊屈子,其赋曰“天不可预虑兮,道不可预谋;迟速有命兮,焉识其时”;司马迁过湘水,“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陶渊明说自己“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李白看到的是“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杜甫十分失望,“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白居易以鹤自况,却是“饮啄杂鸡群,年深损标格”;苏东坡才高命蹇,真希望不再奔波,“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然君子固穷,受命不迁。正如孔子所言:“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故大凡屈原知音,皆弘毅君子。比如苏东坡,或许偶作惆怅语,观其平生诗章却是疏放豪迈,寄情高远;杜甫亦写自身境遇荒寒,然其笔触最终皆落到对人间疾苦的悲悯与同情,雄浑壮阔;鲁迅先生虽“惯看长夜”,却是“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孩子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
中国自古诗人多与月亮有缘,屈原却是例外。自《诗经·月出》开始,古今中国诗人咏月之作汗牛充栋。但屈原从没吟咏过月亮,只在其《天问》中问过两句:“日月安属?列星安陈?”“夜光何德,死则又育?”这似乎成了一个隐喻:屈原始终是行走大地的诗人,他全部的爱与愁都在人世间。
转自腾讯网